走进 Prada 荣宅!500 + 电影分镜手稿,揭秘银幕背后的创作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20 17:18 1

摘要:当灵感亟待成型,当虚构的角色、关系与空间需要被赋予确切的形貌,分镜便成为导演落下的第一笔。那些或简练或细腻的笔触,将脑海中的画面一一呈现,不仅承载了创意遐想,更为集体创作绘出一幅指引现实的视觉蓝图。

电影在银幕闪烁前,它先跳跃于纸上的线条、箭头与批注之间。

当灵感亟待成型,当虚构的角色、关系与空间需要被赋予确切的形貌,分镜便成为导演落下的第一笔。那些或简练或细腻的笔触,将脑海中的画面一一呈现,不仅承载了创意遐想,更为集体创作绘出一幅指引现实的视觉蓝图。

这个常被隐于身后的创作过程,如今在Prada荣宅被郑重呈现。自2025年11月4日至2026年2月1日,这座百年宅邸仿佛化身为电影工作室,展览“一种语言:电影分镜艺术与其他视觉创作”于此启幕。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lg6ggi

PRADA荣宅大厅展览分镜图,由费学豪为 “一种语言:电影分镜艺术与其它视觉创作“展览特别绘制

阳光透过彩绘玻璃,钴蓝与琥珀色的光晕在木地板上静静流转。来宾踏着釉面地砖的微光,穿过昔日的荣氏家族舞厅,在静谧的空间里与横跨近一个世纪的创作相遇。那些铺陈在斜面桌案上的手稿,仿佛仍在呼吸,诉说着影像在诞生之前的模样。

这场关于影像起源的对话,始于2025年初的米兰。在Prada基金会观景台的极简空间里,分镜手稿与情绪板、素描本并列呈现,首次展示了电影创作中那些常被忽略的笔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mtcSW2

PRADA荣宅二楼展厅

而今秋“一种语言:电影分镜艺术与其他视觉创作”第二章登陆上海荣宅,目光则更多投向东方。展览特别深化了对亚洲电影,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视觉美学的探索。从郭帆的科幻史诗到邱炯炯的戏梦人生,从贾樟柯的时代印记到杨荔钠的私密叙事,这些作品与希区柯克、伯格曼、瓦尔达、阿尔莫多瓦等国际导演的手稿并列,在跨越八十余年的创作长河中,东西方的影像美学在此相遇,五百余件作品在百年宅邸的空间里形成独特的共鸣。

策展人Melissa Harris对此有着独到见解:分镜本身就是一种叙事方式。在她看来,它不再是虚构与非虚构之分,而是穿梭于叙事之中,是一个用视觉语言描绘故事逐渐成型的过程。

当我们的目光在荣宅展厅里那些泛黄的手稿间游走,时光仿佛开始静静倒流——将我们带回电影诞生之前的漫长黎明。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o4CvMg

PRADA荣宅展览分镜图,由费学豪绘制

这一切,始于一个加州午后,一匹奔马踏出了影像史的第一个画格。

那是1878年,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实验。他通过布置触发线连接的阵列相机拍摄奔马,首次成功捕捉并分解了高速运动瞬间。他所发明的“动物实验镜”,能将连续图像绘制在玻璃圆盘边缘,旋转时投射出运动的影像,这被视为现代电影放映机的雏形,为动态影像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沿着迈布里奇照亮的道路,先驱者们——从马雷、勒普林斯到爱迪生与卢米埃尔兄弟——用各自的发明完成了这场视觉革命的接力。而魔术师出身的乔治·梅里爱,则率先将细致的图画用于电影构思,为分镜艺术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这颗种子,很快也在动画工作室的灯光下生根发芽,弗莱舍工作室与华特·迪士尼制片厂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开始广泛运用"转描技术"。这种通过在纸上临摹电影实拍镜头人物动作的手法,使得动画角色的表演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与流畅度,为动画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pZITlt

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幻想曲》,1940年

当分镜这门语言从动画延展至真人实拍,它的表达维度变得愈发丰富——既是导演眼中的世界,也是技术实现的蓝图。

步入展厅中央,《椒麻堂会》那些色彩浓郁的手稿前,总是围绕着驻足良久的观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s1dTWS

邱炯炯《椒麻堂会》置景设计图,2021年

自幼习画的邱炯炯导演,在《椒麻堂会》中构建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整个视觉宇宙。展览中除呈现分镜图之外,还有一系列详尽的场景图——从“后台”到“驼儿的小屋”,从“牛头马面追老丘”到“戏院汇演”。

凑近细观,这些图纸的精确度令人惊叹。 墙面板数、窗户尺寸、瓦片排列,乃至道具车的材质肌理,都被一一标注。这种严谨的前期规划,将无数技术问题消弭于筹备阶段,为现场制作带来更多自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tPSUyQ

而这些图纸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油彩的浓郁、水彩的透润、马克笔的锐利在纸面上交织,从“晨雾集结”的朦胧到“黄泉重逢”的诡谲,每一幅手稿都不仅是制作指南,更是一种美学呈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vSrbft

英格玛 · 伯格曼《假面》,1966年

走上三楼,时间的厚度在空间里变得可触可感。 面对工作台上摊开的大师手稿,那些细密的注解与褪色的笔迹,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错觉——某个凝视的瞬间,你会察觉自己正与另一个时代的创作思绪悄然重合,看似遥不可及的经典,如今却有一种共享同一张工作台的亲近。

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分镜稿静静陈列,上面的笔迹依然清晰可辨——黑白影像勾勒天使的凝视,彩色镜头描绘人间的温度。 这一贯穿全片的视觉隐喻,在分镜阶段就已确立:天使达米尔游走于黑白线条构成的柏林街头,直到他为爱坠入凡尘,色彩才在画面中渐次绽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wyZ8aQ

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分镜手稿,1987年

分镜在此不仅是技术图纸,更是思想的载体。 文德斯通过黑白与彩色的镜头区分,将天际与尘世的深邃,与柏林这座城市的历史伤痕,转化为可执行的视觉语法。展台上,手绘草图、片名笔记与海报设计稿共同构成完整的创作生态,让我们目睹文德斯的经典如何从最初的笔触开始生长。

站在这些手稿之间,你几乎能听见创作发生时细微的声响—— 铅笔在纸面摩擦,思绪悄然落地。分镜让创作过程变得可视化,仿佛每个决定性的瞬间都有了可以追溯的轨迹。

当这些关于分镜的本质了然于心,荣宅的展览空间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重维度——在这里,分镜不是供人瞻仰的文献,而是可以亲身体验的创作现场。

由Andrea Faraguna与Sub打造的场景设计,将米兰首展的概念在荣宅的历史空间中重新诠释。那些受经典绘图桌启发的展台,在百年宅邸的房间里依次排开,每张桌台对应一部电影作品,将视觉叙事分解为可供细读的连续场景。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MyUeaUt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第三类接触》 分镜与其旋律弹奏,1977年

在《第三类接触》的展区,一架小电子琴静静地等待着观众来弹奏。 当音符" Re-Mi-Do-Do-So "在荣宅的空间里响起,斯皮尔伯格电影中那个经典时刻便悄然重现——外星飞船正是通过这组简单的旋律与人类对话。此时观众不仅是在弹奏,更是在完成一次"接触"。 面前的分镜稿上,主人公即将开启星际旅程。这个充满期待与未知的瞬间,通过指尖的音符与眼前的画稿,在观者与银幕之间建立起奇妙的共鸣。

贾樟柯《风流一代》的展台,左侧翻滚的素材库,中间跳动的剪辑时间线,右侧定格的成片画面——这三个并置的屏幕让你仿佛站在导演的工作台前,目睹着旧时影像如何重新被编织。那些跨越二十年的影像碎片,在剪辑台上重获新生,让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在画面中交织共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N0atsfO

贾樟柯《风流一代》素材扫描,素材剪辑,与成片播放的呈现,2024年

同样以静态图像构建动态生命的,还有阿涅斯·瓦尔达的《向古巴人致意》。工作台上,口袋尺寸的照片被回形针轻轻别在纸页上,每一张旁边都有她用红铅笔标注的镜号与秒数——那些纤细的字迹与银色的回形针,在纸面上构筑起一个充满温度的创作场域,最终构成影片的1800帧瞬间。她通过照片的排列密度、景别的交替与视觉动线的引导,让静止的画面自然流淌出如恰恰、波莱罗般的内在节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N2T7MRR

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 分镜图由杰伊·克拉克绘制,爱德华·伯施与韦斯·安德森共同完成动画剪辑

另一边,在《布达佩斯大饭店》展台,韦斯·安德森的纸上剧场正在上演。 导演通过动画分镜将场景一一规划,这种简化版"样片"将手绘画面依序组合,呈现标志性的对称构图与精准运镜,并融入临时音效与配乐,精准模拟着最终成片的节奏与氛围——雪地追逐的紧张时刻、遗产谜局的层层展开,都以最本质的线条与色彩呈现。

这些精心设计的交互形式,完美呼应了策展人Melissa Harris的理念。 她刻意隐去显眼的影片信息,让分镜手稿以最纯粹的视觉形态呈现。“我希望观众先获得纯粹的视觉冲击,” Harris如此解释,“让人们真正看见作品本身,而不是先被告知它属于哪部电影。”

这一策展巧思,让观展过程成为一场发现之旅。当观众在斜面展台前驻足,视线掠过那些流动的线条与饱满的色彩,首先感受到的是图像本身的张力与美感。待这份视觉的初体验沉淀之后,影片的详细信息才在角落浮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N3VQLX8

PRADA荣宅二层展厅分镜,由费学豪绘制

这样的设计并非否定分镜的实用功能,而是为这些创作手稿开辟了双重意味:它们既是电影制作的蓝图,其本身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独立艺术品。在荣宅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分镜头一次以完整的艺术形态,邀请我们重新审视创作过程中那些迷人的未完成状态——在灵感到达银幕之前,充满可能性的珍贵瞬间。

这些精心设计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得以从不同维度接近创作的本源。 当最后一段音符在空间中消散,当最后一张照片在视线中淡去,这些体验将在记忆中延续它们的生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fN4gWJy5

PRADA荣宅二楼展厅

走出Prada荣宅,暮色在百年梧桐的枝叶间流转。这场“一种语言:电影分镜艺术与其他视觉创作”最珍贵的,是能让我们亲历创作最本真的状态——不是完美的成品,而是每一个灵感初现时的模样。

分镜,这门长久以来隐于幕后的语言,终于在台前讲述了它的故事。正如Melissa Harris所期许的,这些分镜以独立的姿态与我们对话,让我们看见了创作过程中那些未加修饰的真诚——那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想象力最自由的形态。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成品的时代,展览让我们重新发现“过程”本身的价值。当技术不断重塑着创造的边界,我们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到“荣宅的绘图桌”前,重温那种始于一笔一画、基于人与人之间真实理解的、笨拙却珍贵的创造。而这种创造的魅力不在抵达,而在追寻——所有动人的瞬间,都可能始于一段“未完成”的旅程。

来源:深焦精选pl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