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到一部短片《雇佣人生》(又名: The Employment),该片十多年前由Santiago Grasso执导,Patricio Gabriel Plaza编剧,阿根廷发行出版无对白影片,片长7分钟。
最近看到一部短片《雇佣人生》(又名: The Employment),该片十多年前由Santiago Grasso执导,Patricio Gabriel Plaza编剧,阿根廷发行出版无对白影片,片长7分钟。
短片《雇佣人生》海报▲
《雇佣人生》荣获2009年ANIMA-科多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9年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9年利尔达拉美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一部获得全世界102项大奖的动画短片。
曾获得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该片描述这个世界里所有的物件都由人的身体构成。
闹钟、餐桌、衣架、红绿灯、交通工具、自动电梯......主人公带着面无表情的骄傲,使用着各种“人”组成的工具,这些人也是面无表情的麻木状态,毫无怨言。而故事的结尾处,主人公也履行了他的工作:躺在地上作为门垫,被另一个人踩踏进门。
世界里所有的物件都由人的身体构成▲
这是一部探讨社会与人性的短片,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者震动、反思。
这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短片,有人看到阴暗与冰冷——在高度分工的机械化社会,个人渺小如工具;也有人看到超脱与淡然——去掉所谓的标签与帽子,身处不同位置的人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短短7分钟,道尽人生真相。
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者震动、反思▲
雇佣别人,也被别人雇佣。
每个人都是一个工具,社会就是以人的单位构成,各取其用,各司其职。去掉所谓的标签,地位再高也只是别人踏脚的一块门垫而已。
人人都被雇佣别人,也被别人雇佣别人雇佣▲
你最应该避免的是成为别人的工具。
从春秋战国起,一直到清朝,历代王朝的开国功臣都无法摆脱“敌国灭则谋臣亡”的命运。 看透皇帝专权体制,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发出了感叹——“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与其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冒着牺牲自己尊严和自由的危险,陪着皇帝去瞎折腾当工具人,还不如回到田园,喝喝酒、种种地、采采菊花………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有一首诗,《饮酒》的第十七首,透露了他为什么那么坚决地不愿意再当“工具人”的深层原因。
这首诗的原文: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饮酒》诗中“鸟尽废良弓”出自范蠡的一个故事。
范蠡和文种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范蠡就悄悄地带着家人离开越国,隐姓埋名在齐国做起生意,成为一代巨贾。文种留在越国,继续做官。
范蠡携美女泛五湖▲
范蠡写了一封信给文种,信里说:“兔子死了,猎狗就会被人烹食。鸟儿打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
勾践脖子很长,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你还是尽快离开他吧。”文种看完信后,就称病不再入朝,但已经晚了。越王去探望他的时候,给了他一把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种消灭别国的方法,我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掉了,还剩下四种方法,你拿到吴王夫差那里去试一下吧。”文种只好自杀。
山东定陶商圣台范蠡塑像▲
范蠡说的“狡兔死,走狗烹,”出自《韩非子.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韩非子的这句话写于春秋战国时候,但一直到清朝,历代王朝的开国功臣都像中了魔咒一样,无法摆脱“敌国灭则谋臣亡”的“工具人”命运。
《韩非子.内储说左下》▲
说到这里联想到毛延寿这个古代宫廷画师。
毛延寿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后来多有演绎。元代马致远创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也讲述了毛延寿的故事。剧中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王昭君因不肯行贿被画丑,打入冷宫。毛延寿后来投奔匈奴,还把昭君的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导致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元帝无奈让昭君出塞 。
《西京杂记》▲
毛延寿大概是古代挨骂最多的画家,两千年来骂声不绝。
很多文人为王昭君鸣不平、感叹红颜苦命时,总要骂毛延寿几句。李商隐就指名道姓:“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马致远的《汉宫秋》,第一折开篇就是毛延寿的自白:“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刻画得更为细致。
毛延寿为王昭君作画▲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写“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并非为毛延寿喊冤,而是反衬昭君太美,丹青难以描画。
唐伯虎《落花诗》,“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有类似的意思,同时也有“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惋惜。
王昭君出塞▲
李白感叹“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也高度概括了事情的大概脉络。
杜甫诗风沉郁,咏叹明妃“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过,这里需细细思量了:昭君是否真的怨恨?即便有怨恨,对象又是谁?
《汉宫春晓图》▲
按常人理解,昭君和亲,从繁华长安,远赴苦寒塞外,无疑是一种摧残。
但也有不同意见。唐代王叡《解昭君怨》就写:“莫怨工人画醜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颇有“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辩证思维。
宋代·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
明人亦有诗:“骊山举火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虏,画工应是汉忠臣。”
昭君若真的被汉元帝宠幸,将来难保不会像褒姒、杨贵妃那样,成为红颜祸水式的“背锅侠”。
汉元帝·昭君赏菊图▲
马致远的《汉宫秋》并不是在重复一个古老的爱情,他重写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使其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传说。
《汉宫秋》中对于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描写细腻深刻,使人向往叹惜。在那个时代,帝王坐拥天下,后宫美女不计其数,女子不过是绵延子嗣的载体,即使是帝王动心,大多也不过是沉迷于其美貌才情宠爱而已。说到底王昭君不过就是一个“工具人”罢了!
《汉宫秋》▲
毛延寿何尝不是另一个“工具人”?白居易说得很直白:“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红楼梦》里,林黛玉也看得通透:“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王安石更升华了一层:“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汉宫秋》插图▲
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的工具,不知不觉陷进一个泥潭里,不知不觉地再也无法自拔,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写了一出悲剧。
回到前文的陶渊明,老陶一定领悟到了,他那个时代的官场体制,本质上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多数人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在鼓声停下来之前把花传到别人手里。但只要继续玩下去,每个人都会扔不掉手中的花。 智慧的人明白,只有彻底退出这个游戏,才会找到真正的安全。只要你还贪婪这朵花,最终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成为“工具人”。
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及同步练习▲
咱身边啊,这样的事儿天天都在上演。而且这类事儿一开始,往往都是好运突然就来了。冷不丁就有人特别瞧得上你,或者突然就有啥好处主动找上门来……
别忘记了你已经成为被人雇佣的“工具人”啦......
《归园田居》图▲
《勿为工具人·七律》——作者
莫使身心作器囚,平生当自觅风流。
蝇营但为他人役,蚁聚终成俗务愁。
且放襟怀追浩渺,休将岁月付沉浮。
云帆直挂沧浪远,独立乾坤任去留。
来源:鹰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