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晚,电影《李子洲》首映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举行。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舒平、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汪祥荣、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康伟等出席首映活动。榆林市、子洲县领导和各界代表,榆林学院(
11月16日晚,电影《李子洲》首映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举行。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舒平、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汪祥荣、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康伟等出席首映活动。榆林市、子洲县领导和各界代表,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友代表,媒体代表,电影主创团队以及北大师生近2000人共同欣赏电影。
活动现场
电影《李子洲》以1923年至1929年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李子洲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受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的委派回陕建立中共组织,培养西北革命人才,进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的故事,展现了李子洲等先辈开拓奋斗的革命事迹、坚如磐石的精神信仰、英勇无畏的壮烈情怀。
子洲县委书记封杰表示,策划与制作《李子洲》电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和赓续红色血脉的举措。对子洲人民而言,“李子洲”这个名字是与生俱来的红色印记、融入血脉的精神坐标,希望这部以李子洲为原型、在陕北制作的电影,能够从北大出发,走进全国人民的心里。
康伟表示,李子洲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榆林学院的前身绥德师范学校创建了陕北最早的中共党团组织,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北大举办电影《李子洲》首映礼,既是对先烈革命足迹的深情追寻,也是对两校深厚历史渊源的铭记,有助于推动英烈事迹广为传颂,让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单舒平回顾了以李子洲为代表的西北早期共产党人播撒革命火种、开展革命活动的历程。他指出,电影《李子洲》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风范,这种精神力量对激励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重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姜国华指出,电影《李子洲》象征着北大与陕北革命根据地之间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红色情缘。李子洲等革命先辈共同书写了北大历史中赤诚和壮丽的红色篇章,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北京大学将以此为契机,传承好以李子洲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电影导演朱秋玥表示,希望通过影片“擦亮英雄的名字,让更多人知道李子洲”。领衔主演于晓光坦言,塑造李子洲的过程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主演奚望、那志东、邓炀、李明亮、高海诚、王凯则各自分享自己对角色的感悟。党史顾问汤彦宜从历史角度阐述影片的看点,艺术顾问唐东平教授则从视听语言层面介绍了影片在陕北民间音乐与现代电影表达融合方面的探索。
首映礼上,全场观众共同见证了电影《李子洲》全国上映的启动仪式,出品方代表将电影拷贝盘交付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电影主创团队与北大师生进行了交流。
延伸阅读:
李子洲,1892年12月23日生于绥德县城,名登瀛,字子洲。1917年入北大预科,1919年入北大哲学系,是北大学生干事会干事,曾参与组织领导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成为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骨干会员。1922年夏,李子洲等陕北旅京津学生为把拟议中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建在绥德奔走呼吁,取得成功。1923年初,经李大钊和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毕业,受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委派回陕开辟革命工作。
1924年夏任四师校长。北京区委批准由李子洲、王复生和王懋廷组成陕北问题工作小组,指定李子洲和王懋廷为直属特别通信员,在陕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办学原则,11月建立党小组,12月建立团支部,并把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到陕北各地及毗邻省区,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策源地”和活动中心。
1927年2月下旬参与筹建中共陕甘区委,任常委负责组织工作。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军委书记,领导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1928年11月,代理省委书记。1929年初,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惨遭折磨,坚贞不屈,于6月18日病逝于狱中,年仅37岁。
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称李子洲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陕北共产党发起人”李子洲墓碑。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设立子洲县。1985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革命英烈丛书《李子洲》题写书名。2000年,习仲勋同志为李子洲题词“一代英烈,千秋功臣”。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