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要说的是一部非常神经质的小众独立电影,一点也没有文艺片的沉闷。必须先承认,有些物化女性的登味儿片段让我反感,但整体看下来还是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地方,可以一看。
今天要说的是一部非常神经质的小众独立电影,一点也没有文艺片的沉闷。必须先承认,有些物化女性的登味儿片段让我反感,但整体看下来还是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地方,可以一看。
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开场不久的镜头和场景调度,在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和全知视角间的丝滑切换着实让我眩晕了一下,第四面墙被轰然凿碎的刹那本该让我抽离戏外,可恰恰相反,它反倒推着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假戏与生活相互交织、难分彼此的混沌之中,恍惚地醺醺然。
黑白影像富有的厚重质感,沉稳克制的光影语言,与随性散漫、怪诞滑稽的情节,神金抽象、絮絮叨叨的台词如水火般激烈碰撞,熊熊烈火焚烧了时间、地域、文化的种种隔阂,不绝于缕的水轻轻勾连起了轻浮与严肃,浪漫与荒唐,市井之气与缥缈诗意,赋予了整部电影自由不羁、不拘一格的魅力。
(同类型的还有贾木许的文艺片《咖啡与香烟》。尽管《进退两难》的故事更为紧凑、吸引人,看起来更轻松易懂不催眠,但我私心还是更偏爱更闷更古怪,受众面狭窄的《咖啡与香烟》,有种独特的气质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这部电影就是由美国独立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洛克威尔执导,史蒂夫・布西密,西摩・卡塞尔主演的《进退两难》。
故事讲述了在纽约一间破旧潮湿的公寓里,苦命编剧阿道夫・罗洛正被生活逼到绝境——对自身才华的深度怀疑让他陷入创作瓶颈,空空如也的钱包更是让他连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他手中握着一份长达500页的电影剧本,这是他耗尽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最后的希望。
走投无路之下,阿道夫刊登了一则特殊广告,承诺将这份“伟大”的剧本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只求能换来一笔房租钱。
广告刚一发出,一个玩世不恭的“老顽童”大佬——乔便迅速找上门来。他一眼看中了剧本的潜力,还十分青睐阿道夫,爽快地答应全额投资拍摄,实际上却对融资方式讳莫如深。
阿道夫本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却没料到乔的“独特融资”充满了荒诞与风险:从拉拢古怪投资人,应对黑道威胁,到买卖叶子甚至入室抢劫,两人在筹备电影的过程中闹出一连串令人捧腹的笑话,而命运的恶意也接踵而至——乔的融资计划漏洞百出,债主步步紧逼,阿道夫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剧本不被乔一拍脑门篡改,还要在堕落与享乐中守住底线。
这段啼笑皆非的合作之旅,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梦想与生存的艰难博弈,他在笑话与悲剧的交织中,不得不直面那些逃避不掉的人生难题。
最后,经历了种种,成长了许多的阿道夫将自己和乔的这段传奇经历写成了一部新的电影剧本。(中间非常有意思,就不一一剧透了)
回到《进退两难》本身,所谓“进退两难”,不如说是“既要又要”的矛盾:既急需用钱,又不肯委曲求全;既想要拉大佬投资,又不想有丝毫妥协;既想要逆天改命,又不愿承担风险;既想要逍遥享乐的舒适生活,又想要宏大理想的成功实现;既想要功成名就、众星捧月,又不肯虚怀若谷、卧薪尝胆;既想要抱得美人归,又不情愿孜孜以求,只敢躲在墙后意淫。
坦诚一下,其实男主这些想法我也时常会有,毕竟,谁不想轻轻松松成为人生赢家,坐拥自己想要的一切啊?但我太过渺小,绝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既要又要”,总是会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境地,还难以说服自己安于现状,不免庸人自扰。
但这部电影有些治愈了我。它没有像传统说教片那样,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强行灌输人生观。
它风轻云淡地接纳了“进退两难”的个体处境,承认了它的合理性,不仅不以为这是一种需要自省悔改的问题,还告诉人要珍惜这期间自我的纠结、困扰、内耗,还有情绪的波动——就像男主最后以自己、Joe、女邻居三人的真实经历写成的剧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是它让平庸的人生有了如一出好戏般悲欢交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难以忘怀的时光。
正因为有了一次次撕扯着内心的粉墨登场,倒带回首时才能为生命如此精彩纷呈而感动不已、豁然开朗:活成一部疯狂的电影吧!有了这部得意之作,海上的落日余晖也能在心底洒下初日般璀璨的光点,在荒芜的工地上也能跳出华灯初上时激情的恰恰。
来源:霖子的秘密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