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蕾蕾】新时代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三重逻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3:21 1

摘要:作者孙蕾蕾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导演,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河北大学战略传播与中国智慧创新团队研究员,河北新型智库•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

新时代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三重逻辑

作者:孙蕾蕾

作者孙蕾蕾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导演,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河北大学战略传播与中国智慧创新团队研究员,河北新型智库•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会员。多次荣获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视协纪录片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等主办的多项全国性论文奖项和电视纪录片奖项。第14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理论论文奖获奖者。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逐渐建立起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的类型化叙事框架,从价值、情感、实践的三重维度,确立起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路径。在价值逻辑上,这些作品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传达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情感逻辑层面,运用共情策略和创新叙事,增强国际传播效果,塑造“美丽中国”“可爱中国”形象;在实践逻辑方面,立足本土生态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推动中国方案全球共享,彰显大国担当。当下,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生态纪录片为载体,积极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关键词】生态题材纪录片;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生态美学;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媒体机构制作推出了一系列生态题材纪录片精品,这些作品以宽广的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高度,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成为塑造“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作实践中,生态题材纪录片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类型化框架与塑造国家形象的实现路径,其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可以分为价值逻辑、情感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路径。

一、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价值逻辑

生态议题是一个具有国际传播价值共识的全球性议题。相比其他题材,生态题材更易汇聚国际共识,构建平和亲切的对话语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使得生态题材纪录片逐渐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热门类型。它不仅是展现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的影像载体,更是构建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性质、实力、地位和影响的总体外在呈现,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现实行为和政策主张在国内外民众心里所产生的总体性评价和综合性印象。生态题材纪录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凭借其独特的影像语言,不仅生动展现了国家的自然风貌与生态资源,更通过价值传播,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2025年6月6日,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周星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梁建增代表双方共同签署《自然资源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一)生态题材纪录片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价值逻辑,即通过生态影像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成为一种建立在人类文明共识基础上、以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为目标的价值传播媒介,它通过价值传播的方式,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国际价值共识。换言之,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的本土创作与国际传播已超越对自然风光、生态资源的标签化影像书写与浅表性表达,成为一种建立在人类文明共识基础上,以达成认同、认可、共情为目标的价值传播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中国主流媒体制作推出了《自然中国》《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中华白海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航拍中国》《美丽中国》《秘境深处》《大河之洲》《湿地的力量》《草原,生灵之家》《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等一批生态题材纪录片佳作,这些作品通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就。

△2025年6月6日,自然资源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

大型系列节目《自然中国》启播活动在京举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联合法国第三视角制片公司合作推出的《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中国秦岭金丝猴繁衍生息的故事。影片在总台CGTN的各个外语频道同步播出了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外语版,还在法国电视五台播出,共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4亿用户。总台推出的六集纪录片《望见山水——绿水青山生态兴》,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生态保护从古至今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总台推出的4K大型生态题材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全景记录了中华白海豚的生活环境、成长轨迹、繁衍历程,向世界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拯救中华白海豚、守护中华民族美丽家园的生动故事。该片的多语种国际版也在总台CGTN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五个语种的电视频道及多语种网页、客户端推出,向全球同步播出,均取得了较好反响。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推出的第一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生态纪录片《大河之洲》,以4K画质还原出一片极致的原生秘境,以匠心独运的空间视角记录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繁衍生息的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出品的生态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

(二)生态题材纪录片契合国际社会推崇的绿色发展理念

这些生态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作品的核心价值理念契合国际社会推崇的“节约、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比如,总台出品的《风物》在影像价值建构上,注重在自然与人文生态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节目以生态物产为核心,将文化、旅游、地域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并深入挖掘风物、地理和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向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华白海豚》则通过展示政府、科研人员和民众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付出的几十年的努力,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再到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用细节塑造刻画了我国政府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做出的努力,生动诠释了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方案。

(三)生态题材纪录片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新时代的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在内容和主题上,不仅展现了中国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实践,更呈现出深刻的思想价值,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类型影像作品的整体美学风格与创作思想,可以看到,这类作品已成为“讲好美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引领这一类型创作的价值内核,新时代生态题材纪录片通过价值传播的方式,传递全人类共同价值、表达全人类共同情感、实现中国方案的全球共享,从而在文化交往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纪录片在影像价值建构上展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美学,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传播方式,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有力塑造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环保大国的积极形象。整体上看,新时代以来的生态题材纪录片在创作理念上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了日常叙事、个体叙事,创作者充分运用故事化、拟人化叙事策略,多维度提升叙事能力,从鲜活具体的细节、人物等小切口入手,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极大地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如《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没有将焦点放置在野生动物的介绍上,而是着重刻画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最终用镜头捕捉到“湿地舞者”黑颈鹤和人类温馨共处、牧民为迁徙的藏羚羊清除路障、护林员为海南长臂猿搭建树冠桥梁等温暖人心的瞬间,以情动人,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出品的生态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

二、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情感逻辑

中国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需要经过一个被国际各国认知、认同、共鸣的阶段。如何以国际化方式讲好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认同?这需要从国际受众的兴趣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切入,把握全人类共同情感,运用共情策略,以情动人,进而达到信念认同。这也是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情感逻辑。

用户研究与洞察是国际传播的出发点,用户认知与行为改变是国际传播落脚点。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要想获得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就要重视受众分析,采用精准传播策略,以效果为导向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要认真研究分析、精准把握不同区域国别的受众需求,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叙事与传播策略,确保信息精准抵达国际目标受众,并有效影响其认知、态度与行为。

近年来,为更好地增强共情、赢得国际受众,越来越多的生态题材纪录片采用精准传播策略,进行好感传播,致力于塑造“美丽中国”“可爱中国”的国家形象。以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为例,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秘鲁外贸和旅游部及秘鲁国家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制作,2024年11月16日起,以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克丘亚语7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影片以长城和马丘比丘两大标志性古迹为纽带,把两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讲述中秘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友谊故事,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创作之初,总台就针对秘鲁受众群体的语言习惯,采用秘鲁官方语言之一克丘亚语。作为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国家广泛使用的语言,克丘亚语1975年被秘鲁政府确立为该国官方语言之一。11月16日,总台CGTN还正式上线克丘亚语社交媒体专页,向克丘亚语受众传递全球与中国发展的资讯,为这一语言群体打开一扇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

一些国产生态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实践中还不断改进话语方式,提升叙事能力,积极探索用国际化的视听表达方式增强共情。如《从长城到马丘比丘》十分注重运用以故事化叙事强化共情,以中秘两国不同文明背景下人们情感的同频共振为脉络,展现出中秘两国文明间的交相辉映与交融共鸣:《寻古》一集以探寻中国和秘鲁两尊同样刻画着年轻女子样貌的古老陶器切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文明追溯,尤其是通过对两国音乐文物的寻访,揭示了中秘两国的文化相似性与情感相通性;《守护》一集则从文明守护者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有关长城保护与传承的故事——寻找长城古地图的老教授、用九年时间走遍中国长城的“90后”摄影师、依托数字化技术为长城搭建三维模型的工程师、再到长城脚下石峡村体验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的秘鲁青年马库斯,他们用行动默默守护着长城的一砖一石。通过对守护者情感的细腻刻画,影片为两个相距遥远的文明古国搭建起连接彼此的心灵桥梁,侧面塑造出中国致力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大国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出品的生态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

还有一些生态题材纪录片大胆创新,探索采用拟人化叙事方法讲述动植物的故事,进行好感传播。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摄制组将金丝猴社群拟人化,确立以一只金丝猴的视角回忆其一生的叙事构想,通过拟人化的叙事设计,生动呈现出金丝猴个体与种群的行为细节,如同讲述人类孩童成长过程一般,讲述了金丝猴从出生到成年的生命故事。又如《中华白海豚》的主创团队针对白海豚高智商、高社会性和情绪丰富的特点,将解说词风格设定为“人性化”“情感化”,交叉采用情景演绎、角色旁白、政论评述等多元艺术手段,立体塑造出中华白海豚同人类一样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通过富有人情味饱含真情的解说,讲述了主人公白海豚“点点”的成长故事,以及身受重伤却顽强活了二十多年并生下三个孩子的“豚坚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白海豚的母爱传奇。

为突破传统纪录片惯常采用的第三人称叙事局限,总台出品的《风物》(第二季)还在叙事人称上大胆创新,探索新的叙事视角。每集开头均采用第一人称,让风物以“我”的口吻自我介绍,讲述故事。第一集开头以稻米的口吻开篇,“一万年前,我走出沼泽,成为人类的食粮,人类雕刻这颗星球的地表,只为让我扩大版图。我提供餐桌上的丰足,也贡献心灵上的饱满”;第二集则以菌菇的口吻切入,“雨过天晴,我破土而出,来自黑暗,却五彩斑斓,无根无茎,却姿态万千,我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我是菌菇,人类最古老、也最新鲜的食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出品的生态纪录片《《风物》(第二季)》

这些作品通过叙事方法与叙事人称的探索创新,巧妙赋予动植物人类般的“情感”与“个性”,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与兴趣,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生态题材纪录片建构国家绿色生态形象的实践逻辑

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与艺术风格,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整体看来,这些作品不仅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价值底蕴和叙事要素,还不断向外拓展,注重塑造中国生态方案的全球意义,着力展现中国与国际的生态合作。在创作实践中,生态题材纪录片形成了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实践逻辑,即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中的中华文化特色,同时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实现中

国经验的全球共享,从而建构起中国致力于推进国际合作、全球生态共治的大国形象。

(一)立足本土资源优势,讲好中国特色生态故事

生态文明概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根基。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探索在地化路径。在创作上,新时代生态题材纪录片坚持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突出中华文化特色,以增强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认同。越来越多的作品立足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充分运用“差异化策略”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用差异性的视角和内容来表达人类的普遍感情。许多作品在策划之初就立足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本土优势,挖掘中国特色生态资源,进行价值定位,着力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故事。

例如,2021年总台推出的4K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以中国由西向东呈阶梯状的三大地理板块为脉络,展示了中国国家公园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创作团队不仅拍摄了金丝猴、大熊猫、藏羚羊、雪豹等最富中国特色的代表性动物,还拍摄了鼯鼠、藏狐、兔狲等不为海内外观众熟知的野生动物。又如,生态题材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在拍摄前期,针对中国特色的生态资源进行过调研。摄制组发现,秦岭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极富典型性,秦岭的几大国宝级野生动物,一直是国际纪录片界竞相关注的热点题材,最终决定拍摄秦岭川金丝猴。另一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华白海豚》,选题基于中华白海豚这一海洋生物的稀缺性。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全世界大约仅有6000头中华白海豚,约4000头栖息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珠海传媒集团联合摄制的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

正是立足于挖掘与展现中国独有的珍稀生物资源,突出中国特色,这一批生态题材纪录片才成功打造出中国川金丝猴、中华白海豚等经典国宝IP,在海外赢得了年轻受众的喜爱,从而提升了对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整体概念的营销,推进了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品牌建设。

(二)基于地方视角,构建全球生态共治的合作网络

随着近年来国际传播叙事中出现的地方转向,生态主义影像创作探索运用“地方视角”与“差异化策略”,对地方文化进行更加有效的国际传播。例如,2021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重返红旗渠》,立足红旗渠蕴含的丰富生态观、发展观,对这一经典中国特色地方景观进行了国际化传播的探索。作为中国经典红色文化符号,红旗渠包含了革命、历史、视觉修辞三重层面的复杂语义内涵,如何对这一经典红色文化符号进行国际化的视觉转译?导演选择了两位有着跨文化背景的主人公——法国著名影视文化学者杰罗姆·克莱蒙(JérômeClément)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读钢琴博士王宸,跟拍记录了两人寻访红旗渠的故事。该片糅合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媒介形式,通过克莱蒙和王宸的组合视角,创造性地采用了“即兴叙事”方法,不做解说词和对白设计,不做人物访谈,只预先设置大致的故事情境,然后让两位主人公即兴发挥,通过两位主人公的观察、行走、感悟,来推动影片的整体叙事走向。影片通过这种即兴纪实叙事方法,不仅重现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引漳入林、艰苦修渠的历史事件,还发掘了红旗渠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师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并通过法国学者的“他者”视角进行了国际化的阐释与传播。

除了扎根本土文化经验,中国的生态主义影像叙事还要从地方走向全球,积极推动中国方案的全球共鉴。向世界讲好中国的生态文明故事,不能仅涉及中国生态议题,还要关注世界性议题,建构国际比较的视野与全球参照的维度,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传播中国绿色发展理念。

纵观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范式转型,逐渐从过去的“成就展示”模式转向为“经验共享”的全球共治模式,更多地聚焦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勾画全球生态共治的国际合作网络。例如,2022年12月,CGTN制作的科学纪录片《人类碳足迹》,聚焦碳中和未来,讲述了站在气候问题十字路口的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发展,寻求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案的故事。该片探访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黑岱沟露天煤矿、中国西部的巨型光伏产业园、巴西美丽山水电站、世界最大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生产基地和冰岛的二氧化碳封存工程。通过这些片段串起碳中和的大网,展现出一张集合“发电—输电—储电—CCUS—生态固碳”的行动路线图,为各国提供了达成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科技方案与经验启示。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做出的贡献与日俱增,中国如何解决环境保护的难题,中国的应对方案和行动,备受各国关注。中国的生态题材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塑造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将本土生态保护经验推广到世界,推进中外生态合作。例如,2024年7月,CGTN推出的南海环保纪录片《一边是蓝海一边是绿洲》聚焦中国南海生态保护,以一手资料讲述了中国在南海的环保行动。2014-2024年,CGTN十年之间三访三沙,长周期、近距离、多维度地记录下了三沙市在环境保护、岛礁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中国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南海实践,向世界提供了在蓝海之上再造绿洲的生态方案。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影像创作实践中,生态题材纪录片逐渐建立起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的类型化叙事框架,从价值、情感、实践的三重维度,确立起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路径。在价值逻辑上,生态题材纪录片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传播方式,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有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生态大国形象;在情感逻辑上,生态题材纪录片通过采用精准传播策略,进行共情与好感传播,在全人类共同情感这一维度上,向世界塑造与呈现“美丽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实践逻辑上,既深挖本土资源优势、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又积极推行中国方案的全球共享,从国际合作视角,塑造了中国推动国际生态合作的大国形象。

当下,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生态纪录片为载体,积极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深度挖掘中外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努力用世界的语态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原文刊发于《国际传播》202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赵辉辉:《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光明日报》2021年9月14日。

2 黄守宏:《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4 孙蕾蕾:《多维度提升中国生态叙事全球认同》,《新闻战线》2025年第3期。

5 田晓、胡正荣:《构建基于全球传播生态的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12期。

6 编者注:马丘比丘,被称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帝国遗迹。

7 孙蕾蕾:《讲好绿色发展故事塑造生态文明国家形象——以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为例》,《国际传播》2024年第1期。

8 尹鸿、唐建英:《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软实力》,《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9 央视网:《中国“明星动物”成团亮相〈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 https://news.cctv.com/2021/06/04/ARTIDLuYuH57ryhdWTgSm5kQ210604.shtml。

10 陈宏:《〈重返红旗渠〉:从国际视角看“人工天河”》,《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6日。

11 编者注: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儒学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人格美育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 22VSZ1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追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