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力挺年度最佳!强森弃爽片转型,《碎击机器》票房遇冷却圈粉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00:46 1

摘要:10月5日,本尼・萨弗迪执导的《TheSmashingMachine》(《碎击机器》)正式开画。

10月5日,本尼・萨弗迪执导的《TheSmashingMachine》(《碎击机器》)正式开画。

3300块银幕的排片,最终只拿到约600万美元首周末票房,这个成绩让不少颁奖季观察者直接给影片判了“死刑”。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洛杉矶导演工会的放映活动上,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却抛出了重磅评价。

他当着全场人的面夸赞道恩・强森的表演“令人心碎”,更是直言这是“今年乃至更多年份里最好的表演”。

诺兰向来不爱轻易夸人,这样近乎无保留的背书,在业内实属罕见。

更巧的是,强森本人就坐在观众席里,亲耳听到了这番评价。

后来他回忆时说,这是别人对他说过最鼓舞人心的话。

这部影片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诺兰如此力挺?又为何票房表现和口碑评价出现这么大的反差?今天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

《碎击机器》改编自2002年的同名纪录片,讲的是MMA选手马克・科尔的真实人生。

从赛场缠斗到一举成名,再到陷入成瘾困境,还有亲密关系的失序与重建,影片把这个真实人物的起起落落都搬上了银幕。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热热闹闹的格斗片,毕竟主角是MMA选手。

但后来发现,导演萨弗迪完全没按套路来。

他用一种低限度、近乎素描的调性,去捕捉一个人如何与疼痛共处。

这种风格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得到了认可,萨弗迪凭借这部片拿下了最佳导演,首映礼后现场持续鼓掌了约15分钟。

最让人动容的是,真实原型马克・科尔也坐在台下,影片结尾那段长情绪释放的戏份,让他全程都在颤抖。

强森说,那一刻他只为这个男人终于被看见而高兴。

对强森来说,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次彻底的颠覆。

以前我们看强森的电影,基本一进场就知道会看到什么。

无非是肌肉硬汉、拯救世界的爽片套路,他长期靠系列片、四象限大片撑起票房。

但这次,他完全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为了贴近马克・科尔的体态,强森增肌约30磅,每天还要接受特效化妆团队的改造。

这些外在的改变还不算难,更难的是内心戏的挖掘。

他把自己真实生活里的伤口搬进了镜头,比如母亲确诊肺癌时,他“拉起被单掩面痛哭”的记忆,就被移植到了角色在病床上崩溃的时刻。

这种把私人伤痛公之于众的勇气,确实让人佩服。

53岁的强森,2019年正式退役摔角。

这个年纪在好莱坞,很多演员已经开始吃老本,但他却选择了转型。

他把“观众第一”的老信条更新为“把完整的自己放进角色里”,还直言“从《SmashingMachine》开始,我会为自己拍电影”。

如此看来,这次转型对他而言,不只是表演维度的突破,更是行业定位的重塑。

影片里的对手戏也相当有看头,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DawnStaples,可不是常见的“拳王女友”那种扁平角色。

她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掣肘者,人物层次特别丰富。

说起来,布朗特还是这个项目的牵线人,她之前和强森合作过《丛林奇航》,又和萨弗迪一起参与过《奥本海默》,算是促成了这次强强联手。

真实的DawnStaples一开始对拍摄挺犹豫,因为那段关系“混合了忠诚与毁灭”,她不想被片面呈现。

布朗特则承诺,会把那些温柔瞬间和真实依恋都摆上台面。

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萨弗迪在两人家中使用了隐藏摄影机。

争执和亲密的戏份,都以非表演化的方式自然发生。

布朗特说,这让她“像被影片的手臂拽进屋里”,观感近乎偷窥。

这种拍摄方式虽然大胆,但确实让角色之间的张力更足了。

影片的制作成本据报约5000万美元,发行方A24选择了在院线端硬上。

但现实情况是,今年中等成本“成人剧情片”整体都不太景气。

不光是《碎击机器》,像《AftertheHunt》《DeliverMeFromNowhere》这些有明星加持的项目,票房也普遍不及预期。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现在观众进影院,要么看视效炸裂的超级大片,要么看轻松搞笑的喜剧片。

这种慢节奏、聚焦人物内心的剧情片,确实很难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

更何况,《碎击机器》的结局也不走寻常路。

它像《洛奇》第一部那样,以失败收束,却把镜头停在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平静上。

布朗特说,观众未必能共情“高举拳头”的冠军时刻,但能共情压力与挣扎里的自洽。

这个观点挺戳人的,生活里大多数人都不是赢家,但都在努力活着。

这种“没赢,但还活着”的状态,反而更容易引发共鸣。

虽然开画票房不佳,但《碎击机器》并没有就此沉寂。

在诺兰、马特・达蒙等人的口碑加持下,强森和主创们开始把“承受一击、拒绝被数秒读出局”的科尔精神,延展到了电影的宣传旅程上。

强森承认,自己过去从未在开画周“完全不想票房”,这一次却“确实没想”,因为他们更关心作品是否能“久存”。

这种“重口碑轻票房”的思路,或许会成为中等成本剧情片的新出路。

毕竟,票房只是一时的成绩,而好的作品会在观众心里留下长久的印记。

更何况,开画失利并不必然等于颁奖季出局。

之前也有不少影片,凭借过硬的口碑在颁奖季逆袭,最终实现了票房和荣誉的双丰收。

风波之外,萨弗迪兄弟“分合”的外界臆测也没干扰到影片的推进。

萨弗迪在威尼斯领奖时感谢了家人,却没提及哥哥乔什,这被外界解读为“兄弟不和”。

但他回应称,那一刻“只在讲这部电影”。

布朗特也替他补了一句:“那一晚是你的夜晚。”

很显然,对萨弗迪来说,创作才是他最专注的事情。

而对于两位主演来说,这部影片也成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强森已经确认,会继续与萨弗迪合作《LizardMusic》的改编,他将在片中饰演怪人“ChickenMan”,把“孩子的独立冒险感”带回银幕。

42岁的布朗特则继续在作者电影与商业大片之间自由切换,明年既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新动作片,也有《穿普拉达的女王2》。

《碎击机器》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关于“真实”的实验。

它没有刻意讨好观众,没有制造虚假的逆袭爽点,只是老老实实地呈现一个人的挣扎与和解。

强森的转型,也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流量,而是真正想在表演中找到自我。

在这个流量至上、追求速成的时代,这样的创作态度确实难能可贵。

影片落在一个简单,但不容易的结论上:人们更容易共情“没赢,但还活着”的人生。

真实的科尔经历了这一切,现在很好。

强森也把“观众第一”回旋为“完整自我第一”,他在第二次采访的尾声抬起衣袖,露出一件写着“Vanquish”的T恤。

那不是胜利宣言,更像是折返路上的自我提醒。

对于中等成本成人剧情片来说,《碎击机器》的尝试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票房固然重要,但作品的内核才是立足的根本。

只要有足够的诚意和过硬的质量,即便开局不顺,也可能凭借口碑实现长线逆袭。

而对于演员来说,跳出舒适区或许会面临风险,但这种冒险带来的成长,远比重复自己更有价值。

毫无疑问,《碎击机器》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足够真诚。

它让我们看到了强森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电影到底该为观众呈现什么。

这样的作品,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