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轰炸大和岛》剧本拍卖创纪录:尘封往事再度揭晓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20:24 1

摘要:那天是11月11日,地点在北京市复兴路3号的中国科技会堂。拍卖下午三点开始,起拍价200万。开始几轮举牌还算平静,大家都在试探。价格很快往上窜,冲到1000万那会儿,现场就已经把国内剧本拍卖最高纪录给打破了。拍卖师吴迪在台上一句提醒把气氛又推高了——他说全球剧

《轰炸大和岛》剧本以3600万元成交,拍卖现场直接把中国剧本拍卖纪录和世界纪录一起推翻了。

那天是11月11日,地点在北京市复兴路3号的中国科技会堂。拍卖下午三点开始,起拍价200万。开始几轮举牌还算平静,大家都在试探。价格很快往上窜,冲到1000万那会儿,现场就已经把国内剧本拍卖最高纪录给打破了。拍卖师吴迪在台上一句提醒把气氛又推高了——他说全球剧本拍卖纪录是500万美元,折合大约3560万人民币。这话一出,场下人的手都活络起来。价格一路往上,到了2800万时,气氛紧绷。主办方这时把那段史料、作者的手稿拿出来展示,又请时政大V李肃上台讲了几句感性的话,观众情绪被彻底带起来。最后,059号竞拍者举牌,以3600万拿下了这份剧本,包括著作权、改编权和拍摄权,把世界纪录也翻了个身。

拍卖结束当晚,主办方宣布中标方会立刻着手筹备,目标是在2027年8月1日上映,也就是建军百年那天。官方说剧本已经过中央军委、外交部、中宣部和国家电影局等机构的审查,资金也到位。这一决定把那段在历史里沉寂已久的空战,再次推回到大众视野。拍场上的举牌是商业的较量,台下准备把它搬上银幕的,是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记忆里并不算显赫但很真实的一段空战。

要说清楚那段历史,得把时间拉回到1951年秋冬。朝鲜半岛西海岸有一串小岛被敌方占据,名字里就有大和岛、小和岛、椴岛、炭岛、艾岛。岛上有南朝鲜代号“白马部队”的驻军,还有美方情报人员,总人数大约1200余人。他们在岛上架灯塔、装雷达、搞监听,对我方后方运输线和军情侦察构成威胁。根据史料,1951年10月底,按李克农的建议,志愿军总部决定把这根“钉子”拔掉。地面登陆由第50军负责,空中打击则交给志愿军空军。那会儿苏联在朝鲜战场上扮演重要角色,帮着拟定总体作战计划,提供装备和战术建议,但不直接下海作战,空袭任务还是靠志愿军自己去干。

作战命令是11月1日下的。参与轰炸的主要有第8师和第10师的图-2双发轰炸机,歼击机第2师的拉-11负责近距护航,第3师的米格-15做高空掩护。11月2日又派出侦察,第3师第7团2大队和第2师第4团对目标岛屿做了侦察,确认了岛上布置和设施,这是后续行动的情报基础。

第一次行动是11月6日下午。第8师第22团2大队的韩明阳率领9架图-2从沈阳于洪屯起飞,每架带几枚杀伤弹和一枚1000公斤燃烧弹,编队采用“品”字形,飞行速度大约360公里/小时。护航在中途赶到,拉-11与米格-15也按预定到位。临近海域时敌人才发现机群并开炮。那次投下81枚弹,记载上命中71枚,命中率88%。结果是炸毁了雷达、通信设备和几艘小舰艇,造成敌方数十人伤亡,轰炸机全部安全返航。总体看,那次是相对成功的一仗。

第二次行动是在11月29日夜里,由第10师执行。地面端第50军定于11月30日夜发动登陆,所以空中要先打掉海上舰艇盾。第10师这回用了新办法:单机起飞,按“一”字队形跟进投弹,并在机上撒锡纸条干扰雷达——锡纸条据说是沈阳香烟厂提供的,落到雷达上会出现“雪花”回波,这次是国内空军首次在实战里用上这种干扰手段。机群还用了照明跟进战术:第一架投照明弹,后续飞机按光走。夜间飞行能力被证实具备,但实战中命中率不高,这次更多起到震慑作用。

第三次动作发生在11月30日中午,距离计划夜间登陆还有11小时。负责这次的是第8师24团。原本打算把之前的“品”字形改成“纵队”,为的是提高投弹精度。但这个看起来小的调整对时机要求相当严格:按记录,品字形集结需要11分钟,纵队只要6分钟。起飞时间比原计划早了30秒,结果在跟护航汇合时出现了约5分30秒的时间差。带队长机发现了差距后尝试减速,但速度已接近失速下限,加上顺风影响,还是比预定时间提前到达。更不凑巧的是,美军似乎掌握了我方起飞时间或其他情报,设伏在那片空域。大约30架F-86埋伏在那里。

当我方轰炸机以为护航已在前方时,F-86突然发起攻击。编队尾部的几架图-2先被击中。宋凤生和梁志坚的飞机先着火,发动机冒烟。宋凤生在飞机失控前大声喊着让乘员跳伞,自己却把装着炸弹的飞机朝敌阵冲去,最后机体在空中爆炸;梁志坚的飞机也坠海;张孚琰机组发动机被击中后螺旋下坠。短短几分钟,三架轰炸机被击落。

其余飞机在受创情况下仍坚持前进。尾部中队长邢高科的飞机被击中严重受损,尾炮通讯长刘绍基满脸是血却还用机枪击中一架F-86,成为螺旋桨轰炸机击落喷气机的典型事例。毕武斌驾驶的飞机在抵达目标时机组多数已牺牲,他回报“炸弹未投”,然后说了句“战友们,永别了!”之后驾机撞向目标。美军打击完毕后迅速返航。米格-15的24架战机赶到时,空战已接近尾声。

整场空战发生得很快,大约9分钟。志愿军事后统计被击落的图-2有4架、拉-11有3架,后来还有米格-15被击落,总计8架飞机损失,空勤人员牺牲18人。志愿军方面记述称击落3架F-86、击伤5架;美方公布则说出击的F-86大部分返回金浦基地,仅4架受损。美方王牌乔治·戴维斯在现场声称击落了3架图-2和1架米格-15。戴维斯后来在1952年2月的一次空战中,被志愿军飞行员张积慧击落。

那天的轰炸效果没完全达到预期。最后五架图-2在下午3时20分10秒在大和岛上空投弹,但弹着点偏离目标,多数落在沙滩上,只炸出几个洞。空8师24团的总结提到几个技术因素:投弹时高度下降、飞机速度上升到约380公里/小时、投弹角度偏小,这些都影响了命中率。事后有人列出各种“如果当时怎样就能避免”的假设,但历史没有如果。那时中国空军年轻,战术协同还在学习,代价用血和生命换来,这是事实。

地面行动按计划进行。空战发生当夜,第50军登岛,夺取了大、小和岛,敌方情报据点被摧毁。换句话说,空中的高代价没有白付出,地面目标达成了。这种胜负关系在史料和亲历者口述里反复出现,常被拿来说明战争里胜利与牺牲并非简单等价。

拍卖会上放的那段名为《不灭的大和岛战魂》的影像里,几位亲历者的口述特别触人。有人记得无线电的静默,有人描述锡纸条在空中飘落的样子,还有人在燃烧驾驶舱里喊着让战友跳伞的声音。这样的口述和原始手稿是支撑这份剧本而非纯商业题材价值的核心理由。也正是这些个人记忆,让一份包含失败与牺牲的剧本被认可为历史见证,从而获得高额出价。

商业运作方面也有现代的手法:选在11月11日这个日子(在公众记忆里也是个敏感时间点),现场请有影响力的人物发言,关键时刻展示原始史料和作者手稿。这套组合明显奏效,把历史的厚度和商业操作捆绑起来,让愿意出手的人愿意出得更高。中标方拿到著作权和拍摄权后表示已经有资金到位,筹备工作会立刻展开,目标对准2027年8月1日的档期。

把这段历史再搬上银幕,意味着会有更多人看到、去问、去记。这次拍卖和后续的影片筹备,会让原本在史书或口述里零散存在的细节被更多地呈现出来:那些技术层面的不足、战术协同的教训、以及在高压下个人的选择和牺牲。拍卖把这些元素推到了聚光灯下,接下来能把多少细节还原、还原到什么程度,影像制作和史料处理会决定很多东西。

来源:机智的苹果36C6nA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