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枯竭?Labubu征服好莱坞,玩具反成电影新素材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3:07 1

摘要:美国好莱坞的索尼影业已经授权改编中国的Labubu的故事。这个Labubu玩具本身形象奇特,十年磨一剑,凭借其独特的呲牙咧嘴的形象,不仅成功走红,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这些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美国好莱坞的索尼影业已经授权改编中国的Labubu的故事。这个Labubu玩具本身形象奇特,十年磨一剑,凭借其独特的呲牙咧嘴的形象,不仅成功走红,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这些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迪士尼乐园将它们进一步扩大为玩具、主题公园等商业产品,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受欢迎的文化形象转化为资本价值的典型做法。

然而,中国的Labubu和哪吒等形象在商业化方面似乎进展较慢。尽管《哪吒2》在全球放映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商业化的造型并未广泛进入千家万户。资本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在最近的电影颁奖仪式上,《哪吒2》获奖却无人领奖。饺子的创作风格是追求作品得到观众的喜爱,这本身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他似乎对金钱并不十分感兴趣,尽管他通过创作已经赚了不少钱,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希望中国人的笑声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资本效益的相对淡漠,是中国文艺创作者与美国创作者的一个显著不同点。

美国过去是先有动画形象,如唐老鸭和米老鼠,然后才开发出相关的玩具和主题公园。这种商业化的路径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扩张。然而,近年来,美国的创作路径发生了变化,开始从现成的玩具中寻找电影创作的灵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在故事创作方面本身存在不足。美国的电影剧本创作大多依赖英国人,因为英国有着莎士比亚等文学传统,写作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特点。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作品资源丰富,许多古典作品尚未被充分开发。例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每一章都可以改编成电影,而不仅仅是整本书。

现在,Labubu已经成为美国创作的源泉之一。这并非最近才开始的现象。在过去十几年中,乐高积木玩具已经成为了电影的素材,芭比娃娃也是如此。芭比娃娃原本并非电影创造的,而是玩具先出现的,现在也回归了电影。由于美国好莱坞的创作素材越来越少,从玩具到电影的路径可能成为下一个好莱坞的潮流。

这种从玩具到电影的转变,反映了美国文化产业在创作素材上的困境,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内容创作上的巨大潜力。中国的文化创作者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喜爱,而不是单纯的商业利益。这种差异可能会在未来继续影响两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来源:评论员李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