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筹备是从1951年3月开始的,总政治部负责,首任厂长是主席亲自点的将。建厂初期,主要拍军事教育片和新闻纪录片,设备简单,人员也不多,但很快就成了军队唯一的电影制作机构。
说起八一电影制片厂,这地方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中国军事电影的代表,从小看过的那些老片子,好多都出自这里。
成立时间是1952年8月1日,正好跟建军节同一天,当时叫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到1956年才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起初筹备是从1951年3月开始的,总政治部负责,首任厂长是主席亲自点的将。建厂初期,主要拍军事教育片和新闻纪录片,设备简单,人员也不多,但很快就成了军队唯一的电影制作机构。
位置在北京丰台区广安门外六里桥北里甲1号,一直隶属于总政治部,级别是副军级,这意味着厂长对应少将军衔。
整个厂子以军事题材为主,涵盖故事片、战地纪实片、军事教育片、国防科研片、电视剧等多类,累计拍了2400多部作品,跟北影、上影、长影并称四大国营制片基地。
早期作品大家都知道,像1956年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是反映解放战争的,紧接着1957年的《柳堡的故事》,讲部队生活的。1958年的《英雄虎胆》,侦察英雄的故事,1959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情报工作的经典。
1960年代有《林海雪原》,剿匪主题,《回民支队》、《战上海》,这些片子教人怎么打游击,影响了好几代人。1970年代拍了《闪闪的红星》,潘冬子那故事家喻户晓。
1980年代探索战争片创新,《归心似箭》、《晚钟》、《今夜星光灿烂》,还有史诗级的《大决战》三部曲,填补了中国战争大片的空白,剧本改了八稿,耗时几年。
1990年代有《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继续军史题材。进入2000年后,转向现实主义,像《士兵突击》、《冲出亚马逊》、《芳华》,这些片子接地气,讲军人日常和成长。
八一厂不光拍片,还在军事宣传和文化建设上发挥大作用,一直是军队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厂标是蓝底红星配解放军进行曲,成了几代人的记忆。建厂60年时,2012年办了厂庆大会、庆祝晚会、艺术研讨会,那时候黄宏刚上任厂长。
厂里出过不少名人,王晓棠就是典型。她早年参军,从话剧起步,1955年在长影厂演少数民族少女,1958年调入八一厂,继续演边境侦察片、情报片。
1975年回厂,从演员转导演,1985年当副厂长,1988年正式副厂长,1992年升厂长,1993年7月授少将军衔。她推动了《大转折》、《大进军》等巨片,2001年还编导献礼片。退休后偶尔出席活动,但保持低调。
黄宏1980年代参军,进部队文艺队,1987年上春晚,以小品出名。1992年调总政歌舞团,任小品团长。2010年10月调八一厂副厂长,分管军教片。2012年4月接任厂长,7月转现役军官,授少将军衔。
上任后主持一部喜剧片,但管理上出问题,项目协调难,预算推进慢。2015年3月免职,原因是管理能力不足加体制变动。免职后转其他领域,不再当领导,偶尔出席文艺活动,但减少露面。
现在说到降级,这事发生在2016年军改。军改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一部分,背景是精兵简政,瘦身强体,文艺机构编制要缩减。总政下属单位整合,八一厂跟歌舞团、歌剧团、话剧团、军乐团合并,组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更名电影电视制作部,简称影视部。
级别从副军降到正师,不再设中层单位,厂长职位取消,改部长,正师级大校军衔。首任部长柳建伟,2018年上任。为什么降级?主要是军队文艺机构不再需要那么高规格,重点转向作战能力,文艺作为辅助,编制压缩顺应大势。
公众有点惋惜,但这是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内部人员大调整,只留少量军人编制,50岁以上全退休,40岁以上转业或自谋职业,30岁以上考转为非现役文职人员。文职签合同、缴社保,不享军人待遇,禁外部商业拍摄。这导致不少人离开,厂子瘦身。
合并后,影视部继续拍片,2018年8月以新名公开亮相,保留八一厂厂标和历史品牌。原七部一处调整,政治部、生产部、技术部、文学部、故事片部、军事片部等并入新架构。2021年招文职人员预告,强调军事题材。
为什么不再有少将厂长?因为级别降了,师级对应大校,副军是少将。军改精简高层,文艺不需将军领导。黄宏是最后一位少将厂长,2015年下台,正好赶上改革。之前王晓棠1993年授衔,是首位女少将演员。
八一电影制片厂降级是军改大棋的一部分,从副军到正师,厂长变大校部长,这是适应新形势。历史贡献摆着,未来影视部会接着干。
来源:何以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