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苏无锡荡口古镇举办。本届盛典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江苏省视协、无锡市锡山区政府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近300人齐聚一
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苏无锡荡口古镇举办。本届盛典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江苏省视协、无锡市锡山区政府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近300人齐聚一堂,在江南水乡的秋韵中,深入总结过去一年纪录片创作的丰硕成果,探讨新时代纪录片创作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
作为国内创办时间最长、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纪录片专业盛会之一,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始终致力于推动行业交流、挖掘优秀作品、培育青年人才。
本届盛典以“时代纪录 光影华章”为主题,设置了盛典开幕式、“金荔枝·主旨演讲”“金荔枝·台长论坛”“金荔枝·新鲜发布”“金荔枝·业界圆桌对话”“金荔枝之夜·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曾祥辉,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洪雷出席此次活动。
洪雷副董事长在“金荔枝·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近几年福建在纪录片创作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和体会,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以日常叙事传递时代温暖:从小处开出一个丰富的世界来;从“小琐碎”上升到“大境界”;从细微处,也可见大时代。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需要培养具备自我感知能力的、年轻的创作队伍,以及如何开门办台,积极拥抱互联网,让纪录片在新媒体背景下重回大众视野。
在“金荔枝之夜·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现场,依次揭晓了微纪录、栏目、短片、长片、系列片等五个类别的“十佳”“十优”作品,以及优秀编导、摄像、撰稿、音效和年度频道、栏目、制作机构、网络平台、国际传播作品、网络作品、人物等荣誉。我集团在本届盛典上共有5件作品获得“十佳”,数量仅次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胡晓蓓凭借报送作品《烽火弦歌》荣获优秀音效荣誉。
融媒体资讯中心《烽火弦歌》获系列片类“十佳”作品
2024年10月,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录片以嘉庚精神为背景,讲述了陈嘉庚与嘉庚弟子在抗战期间坚持办学的往事。1938年,因抗战爆发,陈嘉庚创办的集美职业学校被迫内迁至闽中山区大田县。在深山里坚持办学的水产航海学校,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开办的航海学校。
卫视中心《田野之上》获系列片类“十佳”作品
纪录片《田野之上》生动讲述中国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立体展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通过小切口故事集中回答乡村为谁振兴、靠谁振兴、振兴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是第一部真实展现中国乡村振兴成就的纪录片。
卫视中心《鹰厦铁路》获长片类“十佳”作品
《鹰厦铁路》是全国唯一一部全景式记录“新中国东南沿海第一条干线铁路”暨“战备铁路”建设始末的纪录片,也是一部以当今视角深度展现国家意志、人民力量的爱国主义力作。本片通过挖掘珍贵档案及影像资料,故事化讲述铁道兵、人民群众“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英雄壮举,以及鹰厦铁路顺应时代升级改造、至今仍为中欧班列荣立新功的动人篇章。
科技文体传媒中心《敬世界一杯中国红》获短片类“十佳”作品
从世界红茶起源地福建桐木关出发,金骏眉以一片茶芽为起点,跨越山海,香传世界。20年来,金骏眉创始人、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通过跨省协作与产业赋能,形成规模化帮扶网络,直接惠及全国14个省份茶产区数万农户增收,让昔日的“穷山沟”蜕变为如今的“致富乡”。20年来,闽宁协作开新局;中法文化交流持续深入,也让世界再度聚焦中国红茶。
卫视中心《早餐中国》获微纪录类“十佳”作品
《早餐中国》(第五季)从“早餐中国”拓展到“中华”早餐,新增海外华人的早餐选题。它通过食物这一普世语言,让观众看到文化的韧性、移民的生存智慧,以及个体在异乡扎根的生命力。这种记录不仅关乎美食,更关乎身份、记忆与归属感。
此外,由融媒体资讯中心制作的《鼓岭记忆:美国医生福益华与邵武的百年情缘》获得微纪录类“十优”作品,《精神的力量》获得长片类好作品,《埃及哥们儿的取货经》获得微纪录类好作品。卫视中心制作的《井迎瑞·他让老电影重获新生》获得微纪录类好作品。电视综合频道中心制作的《幸福草的中非情》获得短片类好作品。
来源:东南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