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苏无锡举行。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山东广播电视台和菏泽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国色》荣获长片类好作品奖。
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苏无锡举行。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山东广播电视台和菏泽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国色》荣获长片类好作品奖。
纪录片《国色》在2025年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期间在山东卫视晚间黄金时段首播。中国广视索福瑞28省网收视数据显示,首播当晚省级卫视同类型自办栏目中收视率列第二位。其中,上集同时段位列第一。
《国色》选取中国特有花卉牡丹作为拍摄主体,从历史、文化、国际传播等多维度对牡丹进行全新解读和呈现。该片用极致的镜头语言和国际化的话语表达,不仅系统阐述了“何为国色”“何以国色”,展现了牡丹成为中国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的演进历程,同时通过全球视角讲述文明之间以花为媒交流互鉴的故事,引导观众体悟到了“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纪录片《国色》也是一部厚重的牡丹史书。从西藏林芝的大花黄牡丹到安徽巢湖历经千年的杨山牡丹,从《诗经》中牡丹的记述到武威汉代医简,从《洛神赋图》中牡丹的第一次惊艳亮相到《全唐诗》中惊艳世人的那抹国色,在时空的快速转换中牡丹发展演进的历程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在起承转合间,历史追溯和现实表达自然顺畅地穿插于整体叙事之中,既有牡丹栽培简史的介绍,也有历史细节故事的生动讲述,让牡丹的“国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纪录片《国色》的创作聚焦于牡丹,但并没有完全局限于一地一域,而是跟随牡丹的脚步,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跨越时空,寻访法国、日本等地,通过多重时空,不断提及和介绍牡丹是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进而影响各地的花卉与文化的过程,实现对牡丹国际化的表达叙事。正如片中77岁的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在其著作《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中所言:“牡丹的颜色、芳香、富丽象征着中国的芬芳与色彩;牡丹熠熠生辉,照亮全世界的人民。”牡丹的远行,不只是植物层面的一次旅行,更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以花载道,在共情叙事中凝聚共同价值观念。 纪录片《国色》充分利用对牡丹的认同优势以及美的共性因素,采取共情叙事和共情传播的方式,在牡丹的故事讲述中,寻找人类共通价值观跟艺术创作之间的契合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球化进程中共同价值观念的融合互通,正是《国色》所聚焦的核心。正如片尾所说:“文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独放异彩,而在于让世界每片土地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这或许正是牡丹馈赠给世界的意义。”牡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认识中国、感知中国的窗口,更是全世界爱和友谊的桥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如何以纪录片的方式挖掘和展现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符号来讲好中国故事,是地方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纪录片《国色》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齐鲁网
来源:牡丹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