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事实是,这个“10%”的说法纯属虚构。2008年,罗宾·博伊德撰文,通过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人类会使用整个大脑。诚然,在某些时刻,比如休息时,大脑的活跃度较低,但脑部扫描显示,其大部分区域在24小时内都在持续工作。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在大众文化中火爆的科幻题材电影,却让一个特殊群体倍感失望,那就是科学家。
吕克·贝松2014年执导的科幻动作片《超体》,围绕一个引人遐想的谣言展开: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
影片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能解锁剩下的90%,会发生什么?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主角因此获得了不可思议的超能力。
但事实是,这个“10%”的说法纯属虚构。2008年,罗宾·博伊德撰文,通过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人类会使用整个大脑。诚然,在某些时刻,比如休息时,大脑的活跃度较低,但脑部扫描显示,其大部分区域在24小时内都在持续工作。
所以,遗憾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超能力是不可能的。但谁又说得准呢?或许有一天,被放射性蜘蛛咬一口,真的能获得超能力。
2004年的《后天》中,古气候学家杰克·霍尔的悲观预警无人理会。他试图让各国领导人相信气候灾难即将来临,却屡屡遭到敷衍。当然,他的预言最终成真,短短几天内,世界陷入混乱:飓风、海啸接踵而至,气温骤降,人们在街头冻僵。
有趣的是,这个虚构故事的背后,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科学问题——大西洋海洋环流减速。尽管影片中对灾难后果和爆发速度的描绘过于夸张,但这种放缓现象确实是当代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科学家对这部电影的主要质疑,并非科学上的不准确。让他们担忧的是影片传递的核心思想:世界应该盲目相信一个人的声音,而无视其他所有人。
就像超人的父亲独自预言氪星毁灭一样,杰克·霍尔被塑造成了“荒野中的呐喊者”。但科学并非如此运作。
在现实中,如果你是唯一坚持某个观点的人,那么你很可能是错的。
在《侏罗纪公园》上映25周年之际,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接受采访时,指出了影片中多处与科学事实不符的地方。
他提到,电影里的大多数恐龙其实生活在白垩纪,而非侏罗纪;真实的迅猛龙体型只有贵宾犬那么大;而霸王龙的视力极佳,即便猎物静止不动也能轻松察觉。
但科学家对《侏罗纪公园》的不满,远不止这些细节漏洞。他们最主要的意见在于影片传递的核心观点:科学本身就是邪恶的。
这一主题主要通过数学家伊恩·马尔科姆之口呈现,他指责约翰·哈蒙德不该萌生克隆恐龙的想法。那句经典台词便出自他之口:“你们的科学家一门心思只想着能不能做到,却从未想过该不该做。”他甚至在某个时刻将科学发现比作暴力行为:
科学发现是一种暴力的、侵入性的行为,会在被研究对象身上留下永久的伤痕。
诚然,如果没人想到克隆爬行动物的方法,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但细究起来,影片中真正的罪魁祸首并非科学发现,而是将其转化为主题公园的贪婪之心。
2014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太空史诗《星际穿越》,被许多人称为电影工业对科学最严谨的一次致敬。
比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对影片表示赞赏,《阿波罗13号》一书的作者杰夫里·克鲁格也评价其科学基础极具说服力。只有天文学家菲尔·普莱特逆势而行,公开指出了影片中的科学错误,尽管他后来也承认自己有些地方说错了。
然而,让科研工作者感到不适的,并非影片中的物理设定,而是其核心主旨之一:正如布兰德教授所言,爱某种程度上比科学更强大。她将爱描述为“唯一一种我们能感知到的、超越时空维度的存在”。
这一理念在影片结尾得到印证。正是对女儿的爱,让库珀得以穿越时空。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而言,这样的设定不仅反科学,还出奇地俗套。
和许多科幻电影一样,《普罗米修斯》也存在不少科学错误。比如,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曾表示,“距离地球5亿英里”的航行,甚至没能飞出太阳系,飞船其实“就在木星附近”。菲尔·普莱特则指出,影片中“人类与工程师DNA 100%匹配”的说法荒诞不经——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两人的DNA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但《普罗米修斯》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科学设定,而在于对科学家的塑造。
2012年,某杂志采访了五位真实的科研人员,询问他们是否会做出影片中科学家的行为。以下是让他们觉得最离谱的情节:
两位考古学家发现了外星生物的断头,没有进行任何测量记录,就直接塞进了袋子。地质学家明明可以提前绘制洞穴地图,却盲目闯入。还是这位地质学家,在自己已经勘探过的洞穴里迷了路。生物学家遇到具有攻击性的外星生物时,所作所为完全是在自寻死路,最后不仅自己丧命,还连累了同事。总而言之,这简直是影史上最蠢的科研团队。
2013年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科幻惊悚片《地心引力》广受好评。影片讲述了瑞安·斯通博士在太空灾难后独自求生的故事,为主创团队赢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中的七项大奖,口碑一路飙升。
但包括NASA工作人员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却完全不认同这份赞誉。
2018年,NASA的女性工程师们将《地心引力》评为“最烂太空题材电影”之一。
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出了天大的错。我们可不希望人们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这样的误解。
团队负责人艾莉森·麦金太尔略带讽刺地指出,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角色在宇航服里面穿的是"可爱的内衣",而不是像真正宇航员那样穿着专用的吸液衬裤。
前宇航员斯科特·帕拉津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其实挺喜欢这部电影,但也指出了大量细节错误。比如,女主角从哈勃望远镜转移到国际空间站,再从那里前往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帕拉津斯基解释说,由于轨道和高度不同,这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速度堪比子弹,“从物理层面来说,根本不可能从一个地方抵达另一个地方”。
《世界末日》中的科学错误多到成了传奇。有传言说,NASA会给新人播放这部电影,让他们找出所有漏洞;还有说法称,影片中仅科学不准确的地方就有168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在151分钟的片长里,平均每分钟就有超过一处错误。
或许实际数量并非正好168处,但正如天文学家菲尔·普莱特所说,影片中的漏洞确实数不胜数。1998年,他首次在博客中拆解这部电影,三年后他坦言:“每天都有人给我发消息,说我漏了某个错误。”
要在一篇文章里列出所有错误是不可能的,以下仅举几例:彗星能改变得克萨斯州大小的小行星运行轨道,这一想法十分荒谬;小行星本身应该是球形的,而且天文学家早就该发现它了;此外,要炸碎这颗天体,主角们需要的炸弹数量得达到十亿枚,而且无论炸弹威力多大,钻到800英尺深的地方引爆都是徒劳。
《2012》的设定荒诞不经21世纪初,许多人对玛雅古预言深信不疑,认为预言预示着2012年世界末日。好莱坞趁机利用这种恐慌情绪,推出了同名灾难片。
影片云集了约翰·库萨克、伍迪·哈里森等明星,讲述了地球开裂、摩天大楼倒塌的末日场景,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太阳中微子,影片称它们将地核加热到了沸腾状态。
《2012》的科学依据太过薄弱,以至于NASA官方将其评为“有史以来最愚蠢的科幻电影”。
菲利普·严在博客中解释了为何影片中的情节不可能发生。简单来说,太阳中微子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行为。这种亚原子粒子能穿透物质,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影片甚至懒得解释这些奇特的中微子是如何加热地核的,但正如严所指出的,即便它们真有这种能力,“在抵达地核之前,就会把地球表面烤焦”。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