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兰若寺: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6 09:23 1

摘要:故事主线很清晰:青年蒲松龄被蛤蟆精与乌龟精拖入兰若寺古井,被迫开启的“故事评判”。影片采用 “一拖五” 的串联结构,以古井为时空枢纽,将5个经典聊斋故事次第铺陈。

故事主线很清晰:青年蒲松龄被蛤蟆精与乌龟精拖入兰若寺古井,被迫开启的“故事评判”。影片采用 “一拖五” 的串联结构,以古井为时空枢纽,将5个经典聊斋故事次第铺陈。

-

《崂山道士》里毛毡质感的王生,像极了叛逆期的少年 —— 急于求成的穿墙术终究撞墙而碎,妻子的 “打骂” 恰似母亲的谆谆教诲,用喜剧外壳包裹着 “踏实为道” 的人生哲思;

《莲花公主》构建的花卉梦境里,窦旭与蜜蜂公主的携手抗蛇,是情窦初开时最纯粹的悸动,那些未能留住的美好,恰是成长中最温柔的遗憾;

《聂小倩》将人鬼恋升华为初恋的博弈,乱世中的拼尽全力,让 “双向奔赴” 成为穿越阴阳的救赎;

这是改编最大的一个故事

《画皮》则撕开婚姻的温情面纱,陈氏面对背叛时的恶心与不舍,道尽了亲密关系中 “恨铁不成钢” 的复杂心境,宋画般的清冷画风更放大了这份挣扎;

而《鲁公女》的 “前世约定”,则为婚姻赋予了宿命感,让观众在生死轮回中读懂 “珍惜” 二字的重量。

-

作为 “新文化” 系列的诚意之作,影片的视觉呈现堪称工业级美学的典范。六个故事(含主线)对应六种截然不同的画风,每一种都精准贴合故事调性:《崂山道士》的毛毡风格极具巧思,角色穿墙时的毛发拉扯感、被藤条抽打后的 “掉毛” 特效等都充满童趣;

《莲花公主》的梦幻卡通风里,蜜蜂公主的翅膀纱裙、融合福建土楼结构的蜂巢宫殿,将现实与梦境编织成斑斓的童话世界;

《画皮》借鉴宋画的散点透视与褪色黄调,角色表演融入戏曲花旦的身段,让古典凄美的韵味扑面而来;

《鲁公女》的冥界场景则以彼岸花、天灯、奈何桥构建出肃穆空灵的意境,满足了观众对志怪世界的想象。

这种 “一故事一画风” 的实验,无疑是对聊斋 “天马行空” 特质的忠实还原,也让影片成为一场流动的中式美学展览。

-

影片对聊斋故事的当代转译还是颇具巧思:《画皮》将视角从王生转向陈氏,赋予女性角色现代独立的精神内核;《聂小倩》加入 “镜子隐喻”,暗合当代青年的身份焦虑;《鲁公女》的 “白日隐形” 设计,既强化了人鬼殊途的传奇感,又隐喻了现代社会的情感疏离。这些改编让古老的志怪故事焕发出当代活力,也让观众对婚姻、爱情的解读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

然而,视觉的盛宴终究难以掩盖叙事的短板。影片既想兼顾低幼观众,又想讨好成年受众,反而让核心情感表达变得模糊,导致了观影体验的割裂。五个故事看似以 “情感进阶” 为暗线(童真 — 悸动 — 初恋 — 婚姻 — 坚守),但缺乏统一的核心主题串联,更像是五部独立短片的生硬拼接。前两个故事的可爱画风与低幼化叙事,或许能让小朋友开怀,但对于期待深度情感的成年观众而言,难免产生 “节奏拖沓” 的观感;而当情绪刚要进入《聂小倩》的缠绵、《画皮》的刺痛时,又被切换的画风与故事打断,难以形成持续的情感沉淀。

画风差异真的好大

画风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割裂感:当毛毡质感的搞笑场景刚落幕,立刻切入宋画风格的悲情婚姻,视觉与情感的切换过于突兀,让观众疲于适应。

更遗憾的是,影片虽采用 “说书人” 式的双重叙事空间(蒲松龄评判故事 + 故事本身),但主线与单元故事的互动薄弱,蛤蟆精与乌龟精的 “裁判” 角色更像工具人,未能有效串联起五个故事的情感出口。这种 “各说各话” 的叙事方式,最终导致影片 “形散神也散”,即便个别故事能引发强烈共鸣,也难以汇聚成整体的情感冲击力。

-

总体而言,《聊斋・兰若寺》还是值得一看,大家可根据需求直接看单独的故事,不够还是遗憾,遗憾导演未能将散落的珍珠

来源:鲨娱小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