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在别人宣告结束的地方开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6 08:22 1

摘要:在电影院里看《一战再战》时,我最后悔的是在进场前喝了一杯饮料。于是,在心理上的“我不想”和生理上的“我必须”间斗争了十来个回合后,我还是不得不在中途跑步去了一次卫生间。一边跑一边希望自己不会错过关键的情节。

罗筱晓

在电影院里看《一战再战》时,我最后悔的是在进场前喝了一杯饮料。于是,在心理上的“我不想”和生理上的“我必须”间斗争了十来个回合后,我还是不得不在中途跑步去了一次卫生间。一边跑一边希望自己不会错过关键的情节。

这样的插曲或许略显尴尬,却也很直观地体现了我的观影感受。时长162分钟的电影,几乎每一分钟都牢牢地抓住我的注意力,牵引着我的情绪。

电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此前以拍摄艺术片著称,众所周知,艺术片向来不容易“看进去”。虽然《一战再战》一大宣传点是他的第一部商业片,自然离不开其惯有的吸引观众的套路。但这些更多算是剧情发展中顺带抛出的“小零食”,而真正让观众大快朵颐的正餐,是电影本身呈现的方式。

所谓方式,有交代剧情和人物性格、关系的快节奏短镜头堆叠,有逐步营造氛围、调动情绪的长镜头铺陈;有故事主线、支线来回切换,从串联到并联最后再串联的多线推进;有节奏的张弛变化、有配乐的辅助支撑;当然还有一众演员极具自由度又恰到好处的表演。

以上这些,若要仔细分析会是长篇大论,但归根到底,无外乎是通过视觉风格、声音设计、叙事手法的组合来讲述故事。这也是当代电影艺术最基本的三种表现维度。

不靠炫目的特效,不用新奇的设定,只是在依附传统、用好传统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导演、演员的个性色彩,一部让不少影迷走出影院后大呼过瘾的电影就完成了。

当然,即便仅从艺术表现来看,《一战再战》也绝非零缺点,电影行业积极尝试新理念、探索新技术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在当下,这部影片的出现,除了提供一场视听盛宴,其更深层的作用还在于传达出一种或许声响不大却饱含力量的创作者态度。

这样的态度,在观影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影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矛盾一个接一个,制造出了明显的混乱感,但局面自始至终并未崩坏,反而是在乱中稳步前进——这背后,是导演意识的清晰与笃定。

最近读史铁生,这样讨论文学:“……既不因为某一问题于自己不利,就一闭眼说它没有;也不因为某一问题已有公论,就一闭眼,驱散自己的怀疑……在别人宣告结束的地方开始,永不失为一条深怀爱意的忠告”。

近20年前的文字,现在依然“适时”。当短视频成为许多人视觉首选,当没有使用网络语言又有复杂长句的文字被认为不适合阅读,当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越来越以假乱真,诸如电影、写作、摄影等等艺术形式似乎随时都可能走到“宣告结束”的节点。

对于如何在结束的地方开始,史铁生给出的建议是“善思”,要对现实、对内心加倍察看。把他的观点稍做拓展,任何艺术,都是创作者想法、创意乃至世界观的外显途径。同样的表现手法,呈现结果会因创作者水平、能力不同而有区别;只有高科技、新概念包装的内容,一段时期内或许夺目,但如果长期缺少独特的、个性化的内核,最终也只能成为批量产出的标件。

据说,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很快普通人就能“拍”电影。从根本上看,这是件好事。虽然到时候一定又有新的混乱,但也因此,那些清晰而笃定的创作者才能更好地“显性”。

对了,史铁生那篇文章名为《写作——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在无尽的变幻中保持自我,艺术创作如此,生活也如此。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