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电影120年的奋进征程中,陈凯歌的名字被深刻铭记。11月15日,数百位影迷齐聚于厦门举办的2025年金鸡电影论坛,听73岁的电影大师陈凯歌分享他璀璨的电影人生。
中国电影120年的奋进征程中,陈凯歌的名字被深刻铭记。11月15日,数百位影迷齐聚于厦门举办的2025年金鸡电影论坛,听73岁的电影大师陈凯歌分享他璀璨的电影人生。
惋惜大家不熟悉《荆轲刺秦王》
论坛正式开始前,陈凯歌在台上深情回望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他缓缓讲述着,自己是如何在时代的推动下走入了电影世界,成为大名鼎鼎的北京电影学院“78级”导演系的一员,而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也反哺了他的电影创作。
在谈到自己的代表作时,陈凯歌没有再提及那些享誉世界的作品,而是略显惋惜地说到了《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问世于1998年,由巩俐、张丰毅、李雪健、王志文等人主演,在豆瓣收获8.2分的好评。陈凯歌很清楚,与《霸王别姬》等作品相比,《荆轲刺秦王》是一部“大家不怎么熟悉的”电影,但是于他而言,该片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很大的片子”,因为电影提出了一个具有史诗意义的命题:美好愿望与实现手段之间的统一性与冲突性。
一个执念让他花5年拍《志愿军》
当主持人问到陈凯歌近年来注入无数心血的《长津湖》系列和《志愿军》三部曲时,陈凯歌再次阐述了他的创作初心。
“我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执念,就是我很害怕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这件事,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所以我觉得花5年的时间去拍三部曲,是让我心里非常满足和开心的事。”陈凯歌说,“能在70多年后,去回眸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对我们今天仍有着正面的影响。这就是时代的趋势。”
大师心得:群像写聚散、性格写命运
因台下坐着许多热爱电影的准导演、准编剧,陈凯歌也毫不藏私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技巧与理念。
他以《志愿军》三部曲中李想(朱一龙饰)、李晓(张子枫饰)、孙醒(陈飞宇饰)等角色的塑造为例,坚定表示,如果不先把作品中的人物“想好”,是不可能创作出好剧本的,“当你做剧本的时候,你的目光、视线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把人物写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
陈凯歌还精准地分享道:写群像,你就要写聚散;写人物的性格,你就要写他的命运。
在复盘《志愿军》三部曲创作时,陈凯歌还特意提到了演员朱一龙,称其饰演李想时,将自身全部的情感倾注于角色上,平时在片场很沉默,不怎么说话,“他已经不是在演了,他自己就是李想。”
潮水来了才会有大鱼
论坛最后,主持人抛出了“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的冲击”问题。与陈凯歌一起做客论坛的著名编剧张冀(代表作《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三大队》)认为,就像很多年前的创作者用钢笔创作,后来改成用电脑,AI技术的出现只是工具的变革与进步,但核心的创作能力还在于创作者本身,“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心理建设,当它真正给我们造成挑战的时候,我们要能进能退。”
陈凯歌导演则客观表示,人工智能或许会提高剧组现场拍摄的效率,但它在“智能”方面,还没有达到电影创作者的“算力”,或许几年后“就不好说了”,所以电影人要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
最后,陈凯歌导演寄语年轻电影人:“潮水来的时候才会有大鱼,积极进取是重要的,但有时候也要耐心等待,等着潮水来。”
来源:襄阳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