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房九百万,排队买蝴蝶酥的老头把影院坐满,上海退休工人老汪一天之内成了全国最会包馄饨的人。
票房九百万,排队买蝴蝶酥的老头把影院坐满,上海退休工人老汪一天之内成了全国最会包馄饨的人。
片方把点映日卡在11月6号到14号,整整九天,每天只放傍晚一场,票却全部卖空。
数据摆在那里:60岁以上观众占比42%,平均票价38元,比同档期商业片低22元。
影院经理说,老人买票不挑座位,只要离家近,走路十分钟能到就行。
片方算得精,用低价把平时不进影院的退休族勾出来,再用口碑把他们的子女拉进来,一箭双雕。
九百万听着不高,可成本只有六百万,账已经算赢。
周野芒接下这部戏,片酬只拿友情价,条件是把剧组搬去浦西老弄堂拍,每天给演员留两小时跟本地人聊天。
他想要的不只是角色,更是把“上海老头”四个字刻进观众骨头里。
三年前《爱情神话》里的老乌让他尝到甜头,观众记住的不是台词,是那股“让老婆”的软劲。
这次他加码,把让老婆升级为让亡妻,每天换檀香皂,把活人竞争改成死人牵挂,情绪更狠,票房更稳。
剧本原设定老汪是京剧票友,周野芒看完直接否掉,要求改成包馄饨。
理由简单:京剧观众少,馄饨人人吃。
剧组把厨房搭在二楼,灶台只有一米宽,他练了二十天,左手擀皮右手包馅,一分钟出二十只,镜头扫过去手指不带停。
实拍那天,他故意把火关小,汤面不起泡,像极家里老人舍不得开大火的样子,观众一看就认账。
镜头里那碗黑皮子馄饨,皮用竹炭粉调,馅加鳝骨汤,成本一只两块八,拍完被剧组分光,没人说腥,只说鲜。
周野芒要的就是这股“贵在心里”的劲,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观众才会替片子说话。
人民公园相亲角那场戏,剧本只有三行字,他拉着导演提前一周去蹲点,发现排队买蝴蝶酥的队伍比相亲队伍长。
于是加戏:老汪被拉去相亲,结果只顾着排队买酥,把女方晾在一边。
实拍那天,摊位前真有一百多个老头在排队,镜头一扫全是白发,没人看镜头,都在盯蝴蝶酥。
剪出来两分钟,观众笑完就心酸,因为知道那不是演,是每天发生的真事。
片方后来把蝴蝶酥做成周边,五块钱一只,影城小卖部一天卖三千只,比爆米花还火。
上海民政局10月刚公布的数据,60岁以上户籍老人36%,每三人就有一个退休。
片方把海报直接贴在社区食堂门口,红的底黄的字,写着“今天你为哪件小事排过队”,下面印二维码。
老人不会扫码,子女扫,买完票顺手把父母带上,票房就这么滚雪球。
周野芒在路演现场说,退休不是终点,是换跑道,话音没落,台下老头齐鼓掌,他们听懂了,这是给他们拍的片,不是给影评人。
戏里老汪把亡妻照片放厨房,每天擦一遍,擦完再包馄饨,观众以为那是深情,周野芒解释是怕忘,忘了人就散了。
他说上海老头最怕的不是死,是没用,只要还能给家里人烧一碗馄饨,就觉得自己还在岗位。
剧组找来的群众演员全是真邻居,一句台词没有,却天天到场,就为了看“老周”怎么把日子过成戏。
戏拍完,邻居把厨房道具买下,搬回自己家继续用,说锅铲上有老周的手气,能多吃两碗饭。
片尾没给大团圆,老汪没娶到新老伴,也没和子女和解,只是继续包馄饨,火一开,热气冒,影片戛然而止。
观众愣三秒,才想起鼓掌。
周野芒说,生活没句号,只有冒号,后面还得自己续。
发行方原本想加彩蛋,被他拒了,他说再加就是骗,老头们不吃那一套。
结果看完片的老人不出去,坐在座位上聊自家厨房,保洁员赶了三次才散,影院干脆把清洁时间往后延半小时,卖玉米红薯的小推车趁机多卖两百根。
九百万票房里,有七百万来自长三角,北京、排片只占8%,片方不着急,说冬天到了,长三角老人习惯室内活动,票房还能长。
周野芒已经去成都看景,下一部想拍“红油抄手”,把退休老头换成老太,他说女人比男人更怕忘,因为女人一辈子在厨房,锅碗瓢盆全是记忆。
投资人听完就签字,说中国60岁以上人口2.8亿,只要拍真事,就能找到观众。
片子没讲大道理,只讲一碗馄饨怎么把死水搅热。
观众走出影院,手里拎着赠送的馄饨券,去隔壁生鲜超市换两只黑皮子现包馄饨,回家下锅,火一开,厨房冒烟,突然觉得日子还能过。
片方把券成本算进宣传费,一只券两块,比线上买流量便宜,还能让老人动腿,一举两得。
退休工人老汪没有打败谁,也没有被谁打败,他只是继续点火,继续包馄饨。
银幕暗下去,观众得自己点火,自己找热气。
你今天为哪件小事排过队?
如果还没排,明天去排一次,看看心跳还在不在。
来源:一往无前麻酱ZJnzx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