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上年初狂揽154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有观点认为这是不是代表着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发生变化,动画电影正在变成一种救市的“刚需”类型?(备注:刚需,全名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的需求类型,通常被认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类型。)
时光编辑部 | 予臻 探寻电影背后的谜题。
如果将十一月称之为动画月,也毫不为过。
前有《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窝座再袭》预售票房突破1.8亿,刷新进口动画片预售票房纪录,后有《疯狂动物城2》未映先火,联名品牌超过40+。
加上年初狂揽154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有观点认为这是不是代表着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发生变化,动画电影正在变成一种救市的“刚需”类型?(备注:刚需,全名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的需求类型,通常被认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类型。)
放眼看看其他市场情况。北美电影市场从三年前开始,刮起了“恐怖片风潮”,今年好莱坞大厂下场做恐怖片,华纳的三部恐怖片《凶器》《招魂4》《罪人》都实现了大幅盈利。现在,北美市场几乎每周都有恐怖新片上映。那么,恐怖片是北美市场的“刚需”类型吗?
同样在三年前,我们的市场因为光线的一些列爱情片《你的婚礼》《十年一品温如言》等卖座,一度有舆论认为爱情片是市场“刚需”。但疫情之后,爱情片的票房却迅速哑火。光线撤档的两部爱情片《透明侠侣》《她的小梨涡》,至今还没上映。
观众对某一类型到底有没有“刚需”?如果有,什么类型会是我们当下市场的“刚需”?
恐怖真是北美市场“刚需”吗?
恐怖片一直是小公司赚钱的财富密码。因为恐怖片在市场上,经常会形成一种“叫座不叫好”的情况,让很多公司可以通过“低成本+简单的jump scare(跳跃式惊吓)”这套粗制滥造的手法赚钱。
今年国内市场的暑期档周末,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国产恐怖片扎堆上映。今年上映的两部名不见经传的恐怖片IP《红嫁衣》实现了三千万的票房。
北美恐怖片“专业户”布伦屋,成立25年来,一直在靠小成本恐怖片稳定赚钱。近些年屡屡斩获奥斯卡大奖的文艺小众厂牌A24,其实一直在靠恐怖片赚钱,比如《女巫》《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等。
但一个类型,一旦做得人多了,就会有风险。今年,“专业户”布伦屋惨遭四连扑,《梅根2.0》《狼人》《院子里的女人》《隔空投送》票房全部扑街。
《梅根2.0》《狼人》均以2500万美金的成本制作,可北美地区的票房甚至没达到成本数字。而1200万美金成本的《院子里的女人》票房仅过了两千万美金,1100万美金成本的《隔空投送》票房不到两千万美金。
虽然上个月布伦屋3000万美金制作的《黑色电话2》扳回一城,拿下了七千万美金票房。但整体来看,布伦屋的恐怖片生意明显不如从前赚了。
一个市场一旦恐怖片票房被凸显出来,基本标志着背后整个市场的萎靡。十月,《黑色电话2》在北美市场蝉联日冠揽收票房的时候,北美10月票房却创造了27年来的新低。根据ComScore数据公司的统计,2025年10月北美票房总收入约为4.25亿美元,创下27年来最差纪录(不包括2020年疫情时期)。
好莱坞大厂下场做恐怖片,无非是因为做大片的风险越来越高。今年4亿美金制作的《碟中谍8:最终清算》在口碑保持过往水准的情况下,全球票房不到6亿美金,应该会有大幅亏损。
恐怖片或许是有自己的稳定受众,但北美市场对恐怖片“刚需”,看起来更像市场颓靡烘托出来的现象,以及上游制作端形势所迫下转型的跟风。
动画片真是我们市场的“刚需”吗?
结合往年情况来看。我们每年动画市场的票房表现,主要靠单个片子的带动,“单片效应”比较明显。比如,2017、2018年,我们动画类型的总票房只有50亿、41亿。但2019年,因为有50亿的票房大户《哪吒之魔童降世》,所以动画类型的总票房被拉升至109亿。
2023年因为有《长安三万里》以及两部日本动画《灌篮高手》《铃芽之旅》的大卖,动画类型总票房跌幅不大,到了80亿。
但2024年则没那么好运,动画类型总票房大幅跌落至67亿。今年因为有154亿《哪吒之魔童闹海》,动画类型总票房已经破纪录突破207亿了,将近今年市场总票房的一半了。
但如果除去《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只剩53亿票房。这一数字,和往年动画类型市场相比,并无太大变化。很难将单片的成功,归因为某一类型的“刚需”。
诚然,我们能够看到国产动画今年所取得突破。暑期档,出现了17亿票房的二维动画黑马《浪浪山小妖怪》。但国庆档,又有大制作动画《三国的星空 第一部》折戟,仅收8700万票房,造成大幅亏损。
或许观众不是对动画类型“刚需”,而是对好片“刚需”。
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片,都有自己的稳定受众。动画类型的稳定受众是亲子观众,但也因为动画类型与亲子观众绑定太深,导致其他类型观众鲜有尝试动画类型,因为会担心低幼的问题。但如果其他类型实在是没得看,没有什么好口碑的片子,他们也会转向去动画类型。
《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是通过高口碑的顶级大片制作,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再加上,同档期大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口碑扑街,导致很多观众转向了《哪吒之魔童闹海》。
今年动画类型票房突出,更多是其他类型乏善可陈、票房低迷衬托出来的。
什么类型会是我们的“刚需”?
追着市场风潮看,并不一定能看出市场“刚需”所在。有时反而是在市场冷却下来后,能够看出一些“刚需”所在。
今年十一档票房的整体表现不如预期。但十一档之后的第二个周末,黄渤主演的喜剧片《浪浪人生》突然成为了单日票房冠军,而且接连拿下了13天的日冠,助力电影拿下4.4亿票房。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五一档。五一档整体票房表现不佳后,《水饺皇后》却在五一档之后连着拿下了17天的单日票房冠军,助力电影拿下了4亿多票房。
当时,时光君去电影院听到过一对情侣的购票谈话——女生说“很久没看电影了”,男生说“最近没什么好看的”。女生拿起手机检索一会,说“不知道《水饺皇后》是什么片,但马丽演的,应该挺喜剧的,看看吧。”
虽然今年很多喜剧片票房折戟,比如易小星导演的喜剧《人生开门红》惨败五一档,大鹏主演的《长安的荔枝》、贾冰主演的《奇遇》暑期档票房不达预期,但不代表喜剧类型不受观众喜欢了。
实际上,喜剧仍然是中国市场受众最大的一个类型。当然,喜剧是一个泛类型,可以融合在其他类型片里。从2015年起,每年喜剧类型的总票房,至少百亿起。
中国电影市场此前很多里程碑式的票房突破,都和喜剧片有关。
2012年徐峥主演的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拿下12亿票房,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10亿+”时代。2014年宁浩导演的喜剧片《心花路放》以1.35亿,刷新了当时的国产电影首日票房纪录。2016年,周星驰导演的喜剧片《美人鱼》拿下33亿票房,又把中国电影带进了“30亿+”时代。
2015年起,崛起麻花式喜剧,让沈腾、马丽分别成为了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男、女主演。但2023年,麻花主控大片《超能一家人》失利后,一直没有喘过气来。2024年上映的《抓娃娃》并非麻花主控,而是闫非、彭大魔公司西虹市主控。
或许,传统的喜剧类型只是遇到了瓶颈期。但喜剧类型仍然在中国电影市场着很大的票房潜力,今年主打“社畜”标签的历史讽刺喜剧《长安的荔枝》票房失利,让很多人看清《年会不能停!》的卖座或许靠的不是引发职场打工人共鸣,而是它本身轻松好笑的喜剧感。
电影市场蓬勃发展那几年,确实出现了很多俗套的喜剧片赚钱。但现在,喜剧类型已经不能用过去那套吸引观众了,喜剧类型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而当下很多喜剧片转型的方向都跑偏了——追求仇大苦深的主题,比如易小星导演《人生开门红》主题比以往深刻多了,讽刺了“网红经济”。
但这并不是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网红经济诚然有它的问题,可如今这个时代,它能够让大量的失业者维持生计,利大于弊。讽刺它,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其实一个类型是不是“刚需”,是要结合市场饱和情况来看。现在电影市场产量大不如从前,但很多商业类型片卖得远不如从前,显然是因为旧模式失效、需要转型新模式,而不是市场饱和了。换句话说,只要找对转型方向、做出好作品了,什么类型都有变成“刚需”的可能。
来源:橙子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