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六年打磨,浙江出品电影《不该停止的追问》媒体看片会获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6:23 1

摘要:聚焦反性骚扰议题与女性权益保护的浙江出品电影《不该停止的追问》,日前在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举办媒体看片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妇女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代表出席活动,并与影片主创团队展开深度交流。这部历时六年打磨的作品以真实案例为创作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然

聚焦反性骚扰议题与女性权益保护的浙江出品电影《不该停止的追问》,日前在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举办媒体看片会。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妇女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代表出席活动,并与影片主创团队展开深度交流。这部历时六年打磨的作品以真实案例为创作基底,以类型化叙事为表达载体,深刻探讨职场文明构建与社会正义实现等核心命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和杭州市余杭区文艺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六年深耕 以匠心雕琢时代镜像

电影《不该停止的追问》以职业女性王遥(李梦 饰)抑郁后离奇死亡事件作为叙事切入点,通过其妹妹王菁菁(柴蔚 饰)执着追查真相的历程,逐层揭开职场光鲜表象下的复杂生态,尤其聚焦长期被遮蔽的性骚扰问题。影片在构建紧凑悬疑节奏与强烈戏剧张力的同时,始终坚守对现实生活的深切观照,充分展现出创作团队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艺术转化能力。

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该片导演年世亚分享了创作心路。他坦言,最初投身该项目源于对题材本身的关注:“从商业属性来看,这一题材受众范围相对较窄,且内容呈现的尺度较难把握,因此许多大型影视公司在缺乏明确盈利预期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我们团队也曾有过犹豫,但制片人传递的创作理念令我坚定了信心。他提出,电影的商业价值固然重要,但更应承载社会责任——若影片上映后能为社会进步带来哪怕微末的推动作用,所有付出也都极具意义。这种人文情怀促使我沉下心来,与团队共同完成这部作品的打磨。”

对于影片的艺术表达与价值传递,媒体代表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影片价值导向清晰明确,导演摒弃了对女性受伤害场景的过度渲染,转而以克制、理性的叙事方式,将创作重心从“呈现伤害”转向“引导抗争”,最终落脚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践指引,为观众提供了兼具情感共鸣与实用价值的参考。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全员入局”的创作手法,使主要角色均与核心事件形成紧密关联,人物关系与事件脉络相互交织,既强化了故事的戏剧张力,又巧妙融入悬疑元素,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剧情代入感。

影片通过王菁菁的“追凶之路”,具体展现了受害者如何用智慧和勇气对抗不公。“我们也希望鼓励观众能从对受害者的‘情感共情’转向对‘维护权益、反抗伤害’的实际行动中来,这便是影片拍摄的初衷。”年世亚补充道。

扎根现实 以真诚回应社会关切

近年来,侵害女性合法权益的相关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编剧吴东在交流中透露,影片的创作灵感源自其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在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后,他发现性骚扰并非个例,进而萌生了通过影像传递社会关切的想法。为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细节的丰富性,创作团队在筹备期间收集整理了100余个典型案例,并与部分有相似经历的职场人士进行深度访谈。

以影像为媒介叩问时代良知,以艺术表达推动社会进步。媒体代表认为,这部影片兼具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与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担当,影片直面女性遭遇性骚扰时的困境,通过主角的不懈追问传递出“对性骚扰不妥协、零容忍”的鲜明态度,引导公众正视相关社会议题,使“不该停止的追问”在光影世界中形成强烈回响。同时,与会媒体评价,影片成功在类型化叙事与社会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了商业电影应有的观赏性,又彰显了现实主义题材的思想深度。

尽管“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影片关于女性独立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提升与勇敢抗争精神传递的核心思考,已然成为其最珍贵的价值内核。活动尾声,与会嘉宾一致表示,期待通过这部影片,让生活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隐性伤害行为引发社会关注,推动反对性骚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行为准则。

《不该停止的追问》将于11月21日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影片虽未上映,但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的网络讨论量与留言数已突破10万次,众多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身职场经历与思考。不少网友表示,期待这部电影能如一束光,照亮被忽视的角落,为构建更加文明、平等的职场环境注入力量。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