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期档,一部众星云集的大制作票房惨淡收场,与另一部小成本高口碑作品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电影市场转变的明显信号。
曾经星光熠熠的票房保证,如今在口碑面前黯然失色。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今年暑期档,一部众星云集的大制作票房惨淡收场,与另一部小成本高口碑作品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电影市场转变的明显信号。
曾经,明星阵容是电影票房的万能钥匙。从《无极》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从《三枪拍案惊奇》到《小时代》,明星效应屡试不爽。但如今,这套玩法正迅速失效。
中国电影市场的“明星依赖症”有其历史渊源。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上映,许多人大年初一冒雪排队购票,影院这才发现春节档的潜力,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春节档模式。明星带动票房,资本追逐明星,电影市场一度形成良性循环。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集结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等一线巨星,开启了国产大片的“明星扎堆”模式。这部电影全球票房达14亿元,成为当时国产电影票房的天花板。
成功模式很快被复制。《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影片纷纷采用全明星阵容,市场反响热烈。但随着明星效应的扩散,电影质量与明星数量的正比关系开始断裂。
2005年,陈凯歌执导的《无极》尽管集结了中日韩三国明星,剧情却备受诟病。但它依然拿下了当年1.8亿元的票房冠军,占当年全国总票房的近十分之一。
《无极》的成功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明星效应可以超越电影质量。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制片人张伟平强硬要求加入周杰伦角色,看中的正是其音乐粉丝的购买力。果不其然,这部电影收获了2.8亿元票房,再次刷新纪录。
2009年,尝到甜头的张伟平更进一步,将因春晚走红、毫无电影经验的小沈阳推上银幕,担任《三枪拍案惊奇》主演。这部豆瓣仅4.8分的电影,竟卖出2亿多元票房,甚至超过了同期的《风声》和《飞屋环游记》。
流量为王的时代正式来临。
2011年,《孤岛惊魂》凭借杨幂的粉丝效应,以500万投资博得9000万票房。此后,“小鲜肉”、“流量小花”成为电影标配,甚至出现了仅靠明星客串几分钟就大肆宣传的“诈骗式营销”。
资本的涌入加速了这一进程。一位影视投资人士透露:“当时电影圈热钱多,很多煤老板这样的圈外资本,不懂电影,只认明星。”
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
那年夏天,《爱情公寓》电影版打着原班人马的旗号,上映后观众却发现是“盗墓笔记”的故事。首日3亿票房,次日暴跌至1亿,创下当时票房跌幅纪录。
同日上映的《欧洲攻略》同样明星云集,却遭遇了相同的命运:首日1亿,次日仅2000万。
而同时期,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没有流量明星,却凭借过硬的口碑拿下31亿票房。此后,《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片继续证明:质量胜于明星。
电影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曾经,信息流通慢,口碑扩散需要时间,烂片能靠明星效应收割至少一周票房。如今,影院9点开门,9点半社交媒体上就已遍布影评,烂片“见光死”成为常态。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另一个变化:明星神秘感消失。
当刘德华开始在直播间卖票,沈腾在综艺节目中天天耍宝,明星们二十四小时曝光在公众视野中,电影院里的他们不再具有曾经的吸引力。
一旦明星光环减弱,观众便转而关注演技、剧情和制作质量。明星片酬的泡沫也随之破裂。
此前,明星片酬曾占到电影总成本的60%-70%,远高于好莱坞的40%上限。天价片酬挤压了编剧、后期等环节的投入,导致电影质量下降。
更糟糕的是,高片酬并未对应专业态度。某制片人透露:“有的明星台词念数字,动作靠替身,还经常请假参加商业活动。”
随着税务整顿和行业自律,明星天价片酬得到遏制,电影制作开始回归内容为王。
观众的选择权从未如此强大。
2023年,多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票房不及预期,而《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以剧情取胜的电影成为爆款。内容质量取代明星阵容,成为观众购票的首要考量。
这一转变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电影票价的持续上涨,使观众选择更加谨慎;社交媒体的发达,让口碑传播速度加快;新生代观众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具备更强的信息甄别能力。
与此同时,政策引导也在推动行业变革。国家电影局多次强调提高电影质量,鼓励原创剧本,限制天价片酬,为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过500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比超过80%。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认识到,质量才是持久吸引力。
一位刚上映新片的导演坦言:“过去依赖明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每次开机前,我们最关心的是剧本是否扎实,角色是否合适,而不是明星是否有流量。”
从追逐星光到注重内容,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恰恰是行业成熟的开始。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