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3年张伟先生因病去世的前几年,是我和张伟兄交往最多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每年我都要去上海几次,每次来上海,张伟兄是我一定要去拜访的人。而每次告知他我已从驻地出发前往他上海花园的家时,电话那边就会传来几个字:好,等你。每次进屋的第一眼就能看到桌子上,温度一
难忘的影像
——谈张伟的电影文献收藏
刘钢
在2023年张伟先生因病去世的前几年,是我和张伟兄交往最多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每年我都要去上海几次,每次来上海,张伟兄是我一定要去拜访的人。而每次告知他我已从驻地出发前往他上海花园的家时,电话那边就会传来几个字:好,等你。每次进屋的第一眼就能看到桌子上,温度一定不凉不烫的我爱喝的龙井茶,因为他会估摸我到达的时间而沏好,可见搞收藏的人都是心细如发的。
张先生去世前很久都是一个人生活,据他说从不做饭,每次都是他带着我去附近购物中心美食层选一家吃饭,每人再加一瓶啤酒。我在他家吃过一次热汤圆,算是一种幸运。
我比张先生小十岁,作为老电影资料的收藏者和研究者,我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他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我很爱戴他。
我对老电影的收藏研究仅限于老电影海报、剧照及少量其它电影资料。而张伟的收藏研究的范围比我广多了、深多了。这自然有他一直在最大的图书馆工作和大上海文化的浸淫,但更多的是发自身心的喜爱。
我最早知道张伟老师是从看他的关于老电影研究的几本书开始的,后来才知道他的收藏研究方向还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年画、月份牌,上海小校场年画以及海派的文化及名人等等。作为海派文化大家他在这些领域的重要性不需我讲,该从他等身的著作由世人评说。
张伟老兄对我有恩,我的两本关于老海报的书都是他奔走说服并介绍出版社和编辑的,他还亲自写序,介绍我。
张先生才品俱佳。从我和他这几年的每一次交往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比如我十几年前得到了一批名导桑弧遗存,其中有1947年桑弧在张爱玲的公寓为张爱玲拍摄的几张底片。该照片底片为首次发现,桑弧生前也未见洗印出照片来。我为此写了篇文字《桑弧海报遗存》收录在《近代电影海报探幽》一书中。我的文字比较简单,考据也不够充分,而张伟兄借用我提供的图片却写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大作,论据充分议论精彩。(参见《桑弧遗物中几帧图像的释读——关于张爱玲及其“文华”》文/张伟)
最令我感叹的是张伟的这篇文章早就写好,而他偏偏要等我这本书出版这批底片首发问世后才发表。这就是“不夺人之美”的翩翩君子风度了。
既然是交往,我对张伟兄也做过一点小贡献。那是张先生编辑上海当年很有分量却不广为人知的记者、作家《唐大郎全集》时,缺乏唐大郎的照片而求助于我,而我手里的那批桑弧导演在1930、40年代拍摄的底片中,有很多唐大郎的照片,因为那时候上海的文艺界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张伟先生本人的老电影资料的收藏,更是精彩绝伦的。
据他自己讲,他是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对中国电影史感兴趣的。1980年代初,他就开始留意刚刚产生的自发的早市夜市,并开始收集老电影资料。电影的重镇上海是他居住的地方自不必说,他还利用全国出差的机会逛各地的旧书市场,北京的报国寺是他来京必去的地方,很多好东西都被他抢先收走了。
我知道的有中国第一本电影年鉴1927年的《中华影业年鉴》,被他在北京报国寺淘到后转给上海图书馆收藏。一幅很清晰而罕见的1935年明星影片公司办公室内部的长幅照片,也是张伟从旧书摊上收集并转给上海图书馆的。
还有1929年前后张石川来北京为拍摄张恨水的名作《啼笑因缘》采集外景而拍摄的一批大幅照片,背后还有张石川的亲笔题写。这批照片不仅作为早期电影资料而相当珍贵,还是1930年前后北京城内罕见的老影像。比如从现在什刹海银锭桥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拍下的一幅,记录了鼓楼、烤肉季饭庄、荷花市场、银锭桥以及后海的景象,其中银锭桥北岸下面另有一个小桥依稀可见,那是汪精卫等革命党人试图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地方,那时候的什刹海、后海还没有任何围栏。由于我生活在后海北岸多年,此照片的内容被我一眼认出来,第一次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百年前的样子,着实感叹了一番。
此外,老电影说明书、特刊,也是张伟电影资料收藏中的大亮点,尤其是1937年以前,天一影业公司的那批。
在1949年以前,中国拍摄的电影包括故事片、戏曲片、纪录片等估计有4000部以上,而现存的拷贝影像还不到十分之一,也就300部左右。另外三千多部影片由于战乱等原因我们永远看不到了,但我们能通过影片拍摄年分、片名、图片剧照、文字介绍知道它们曾经的存在,知道它们的情节梗概和演职员,其主要的根据就是当年媒体的宣传如报纸、期刊、广播等,还有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留存的电影海报、说明书、特刊等。最重要的就是影片的海报、说明书和特刊,而尤以电影特刊最为详尽,演职员表、详细的剧情、拍摄过程及花絮、多幅的剧照,或还兼有影评人先睹为快后的一手影评。
我知道的张伟收藏的电影特刊主要有:
上海友联影片公司1927年拍摄的《儿女英雄》《山东响马》《红蝴蝶》《秋扇怨》等;友联成立于1925年,是上海早期的一家电影公司,其《儿女英雄》开创中国武侠片之先河。
《友联特刊》五种
1923年成立的民新影片公司的特刊有1926年拍摄欧阳予倩创作的《玉洁冰清》《三年以后》(1926)和侯曜编导的流露某些颓废情绪的《和平之神》(1926)、《天涯歌女》(1927)、《海角诗人》(1927)、《复活的玫瑰》(1927)等。
《民新特刊》六种
1924年10月初成立、存在了三年、只拍了8部影片的上海神州影片公司,为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张伟收藏了其中6部特刊,分别是1925年《花好月圆》、1926年《道义之交》《难为了妹妹》《上海之夜》《可怜天下父母心》和1927年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
《神州特刊》六种
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是以邵醉翁为首的邵氏兄弟于1925年成立的电影公司。它是早期中国三大影片公司之一,也是邵逸夫香港邵氏公司的母公司。天一影片公司12年中拍摄了无声故事片60余部,有声故事片35部,长短新闻片、纪录片15部,其母片及拷贝全部毁于战火,至今未见一部影像。
所以要想了解天一影片公司电影,最全面的资料就是其当年出版的特刊,而张伟收集到了几乎全部的天一影片特刊,是他前几年花重金从北京的一位资深收藏家手中获得的。这批特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滥觞,算是海内孤品。我曾略观了几眼,印象较深的早期的有:天一成立后的首批影片《女侠李飞飞》(1925)、《立地成佛》(1925)、《忠孝节义》(1926)、《夫妻之秘密》(1926)、《白蛇传上下集》(1926)、《电影女明星》(1926)等。
《天一特刊》八种
张伟收藏的早期电影说明书也很可观,比如明星影片公司从1927年开拍的19集系列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的全套19套说明书,还有1925年明星公司著名影片《空谷兰》,1928年耐梅影片公司出品史东山导演的《奇女子》特刊(名为特刊,更像说明书)等等。
另外张伟收藏的早期影人手稿,也令人惊艳。
其中大导演史东山1936年导演的影片《长恨歌》,其剧本导演手稿、油印剧本成稿均在张伟手中。还有早期影人签名照片,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于1934年策划出版的《中国电影女明星照相集》,第一辑(仅出版了一辑)完整收录胡蝶、阮玲玉、王人美等八位当红女星独立写真集,包含二十余幅半身肖像与生活场景照,装帧豪华,单本售价一块银元(约合30斤面粉),明星亲笔签名本2元。张伟收藏有全部8册,其中4册有签名,包括阮玲玉、王人美等。
《长恨歌》有声电影剧本
《长恨歌》分幕
《中国电影女明星照相集·第一辑》全八册
……
如今,张伟先生已经去世近三年了,除了对他的怀念外,我也晓得,有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先生的收藏,本来是可以走得更远的。
张伟先生生前留下的藏品本身继承保存下来应该并不难,遗憾的是先生对这些东西的考究,进展到什么程度,以及这些藏品背后的来龙去脉的故事都已经无法知晓了。但是我相信,先生的学识、理念、思想、精神,一定会得到继承和发扬。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