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可不是普通片段,是他和编剧死磕多日磨出来的精华:穿着武举人行头,叼着雪茄站在县长和黄四郎曾立足的地方,对着鹅城两大家族指点镜子,可镜中空无一人。
演了一辈子戏的姜武,至今还在惦记《让子弹飞》里那段被剪掉的武举人戏份。
那可不是普通片段,是他和编剧死磕多日磨出来的精华:穿着武举人行头,叼着雪茄站在县长和黄四郎曾立足的地方,对着鹅城两大家族指点镜子,可镜中空无一人。
这段戏想挖的,是权力真空里小人物的茫然与投机,多戳中现实的戏,最后还是为了电影整体被舍弃。就像姜武说的,电影有取舍,江湖路也从不会按自己的想法走。
谁小时候没做过武侠梦?姜武也一样,把武侠小说藏在课本下偷看,半夜打手电啃书,天不亮就抄起木棍当剑,学着“剑指长空”的模样。
那时候眼里的武侠,满是打打杀杀,觉得“侠”就得骑快马、喝烈酒、耍最快的刀,多威风才叫够味。可越往后越明白,武侠根本不是这回事。
看《卧虎藏龙》的竹林,美到心颤,余秀莲和李慕白没说几句话,眼神里的故事却让人酸了整场;徐克的《笑傲江湖》,刀剑在风里飞成光,落在心里就成了诗。
原来江湖未必需要刀光剑影,可能是竹林里的一场醉梦,也可能是转身离去的背影,藏着说不尽的浪漫与惆怅。
直到现在,姜武才算真正读懂武侠:“武”是本事,“侠”是态度。钱塘江里救人的普通人,“飞檐走壁”救卡窗孩子的勇士,默默帮你按电梯的陌生人,评论区里写温暖文字的网友!
这些人没有绝世武功,却用行动把“侠”字活了出来。每当《铁血丹心》的旋律响起,“靖哥哥”“蓉儿”的呼唤传来,姜武心里那个“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挥剑少年就会苏醒。
听说徐克翻拍了《射雕》,他满心期待要去看看,想知道导演又把国人的武侠梦拍成了什么模样。武侠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是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怀;
藏着儿时的憧憬,也藏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它不在遥远的江湖,就在你我身边,在每个平凡人的善意里,在每份不掺假的担当中。
姜武用半生演艺生涯读懂了武侠的真谛,可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侠”。你心中的“侠之大者”是谁?是课本里的英雄,还是身边的普通人?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答案~
来源:桃花红来兔花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