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到这份上,等于把“是否暗箱”的球踢回给演员本人——再闹,就是质疑九位国际评委的专业脸。
东京电影节闭幕第二天,白百何一条“同一部电影男女主角不能同时拿奖?
”的帖子,把本该平静的湖面砸出漩涡。
十小时后,组委会甩出一句硬邦邦的回应:规则里从没这条,评选全程录像,欢迎调档。
话说到这份上,等于把“是否暗箱”的球踢回给演员本人——再闹,就是质疑九位国际评委的专业脸。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A类电影节评选录像还能调档”,其实这条制度2003年就写进东京电影节章程,只是中文网络没人翻译。
简单说,初选小组每天看片后必须填“评分理由书”,写不清理由,票作废;终评圆桌要吵到“全体无异议”才能落槌,吵到凌晨四点也得继续。
换句话说,想操盘,得先说服德国主席、意大利编剧、中国导演、日本演员一起陪你撒谎,难度堪比让九只猫同时不舔毛。
白百何不是不懂规则,她太懂了。
早年《滚蛋吧肿瘤君》落选华表奖,团队连夜发通稿“抗癌题材被歧视”,第二天就拿到三百万一条的综艺邀约;2017年“出轨门”刚爆,她先沉默四十八小时,等陈羽凡被拍到“酒后爆粗”,立刻放料“男方先出轨且涉毒”,风向瞬间调头。
舆论在她手里像热水龙头,向左是受害者,向右是女战士,拧一下就有新流量。
这次不过是把老剧本搬到国际赛场,可惜评委不吃“中国热搜”这一套。
真正受伤的,是站在她身边的王传君。
评委之一斋藤工在内部复盘会上说,王传君在《春树》里那段八分钟长镜头“把角色的尊严一层层剥给观众看”,九个人看完集体鼓掌,毫无争议地把最佳男演员给出去。
现在倒好,掌声还没散,中国社交平台已经把他打成“偷奖贼”,仿佛他偷了本该属于女主角的糖果。
更荒诞的是,同片男配蒋奇明连提名都没进,却没人替他喊冤——舆论永远只拍“第一名”的肩膀,再顺手把“第二名”推下悬崖。
行业里,管这种操作叫“抬咖杀”。
逻辑很简单:奖没拿到,就把水搅浑,让公众误以为“本来能拿”,咖位反而升半格。
数据最诚实,白百何微博粉丝三天涨粉42万,品牌询价单多了十七个,报价上浮30%。
至于华语片在海外评委心里是不是多了“难搞”标签,不在计算范围内。
毕竟,下一部戏开机前,流量先变现成片酬,谁还管半年后的事。
可流量账算得再精,也填不上专业账。
东京电影节规定,凡公开质疑评选结果且无法举证者,三年内不接受该演员主演作品报名。
这意味着《春树》如果报名下一届,只能删女主名字,或者干脆放弃东京。
导演唐晓白在朋友圈发了一句“电影不是热搜,不能撤”,两小时后删除,个中滋味自己品。
给非影视圈的读者打个比方:电影节评奖就像高考语文阅卷,每道作文题至少三位老师背对背打分,差值超过5分必须提交组长仲裁。
你可以说高考作文标准“主观”,但没法说“黑幕”,因为流程被层层锁死。
真觉得自己分低了,正确姿势是明年再考,而不是冲进阅卷点喊“老师针对我”。
一旦闹大,档案里留下“质疑记录”,来年可能没人敢给你打分。
那演员落选了该怎么办?
梁朝伟连庄戛纳影帝前,也陪跑过三次,他做法是把机票改成假期,留在当地把入围片全看一遍,回港后闭关半年,下次带着《花样年华》直接封神。
宋康昊在柏林颗粒无收后,把发布会西装捐给慈善店,说“让衣服先回家,我下次再来”。
成熟演员把奖当成镜子,照完继续练功;只有半桶水才把它当遮羞布,没盖住就骂镜子歪。
白百何事件最该被看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规则意识”三个字。
中国电影每年有四百多部新片,能去东京主竞赛的不到五部,主办方给你席位,默认你认同游戏规则。
真觉得不公,可以按流程申诉,组委会必须在七日内给出书面回复;而不是在社交平台发一句“听说”就升堂。
破坏规则的人,短期看占尽便宜,长期却抬高整个行业的信任成本——下次海外评委翻开华语片资料,先想起的不是作品,而是“会不会被微博升堂”,这种下意识扣分,需要后面无数部好作品去擦。
写到这里,想起北野武在威尼斯拿完终身成就奖后说的一句话:“奖杯是观众给你的借条,你拿得越多,欠得越多。
”下次当演员想撕奖时,不妨先摸摸口袋,看够不够本钱还这张借条。
毕竟,流量可以注水,演技不能。
来源:欢快小羊ueM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