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机型重磅亮相,西太最强打击编队成型,美方压力陡增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2:24 3

摘要:福建舰刚入列没几天,空军在建军76周年微电影中就公开了攻击11“利剑”的现役情况,前后只相隔了6天,节奏之快、信息量之大,背后就是体系升级在提速,是有力量的作战节拍。

福建舰刚入列没几天,空军在建军76周年微电影中就公开了攻击11“利剑”的现役情况,前后只相隔了6天,节奏之快、信息量之大,背后就是体系升级在提速,是有力量的作战节拍。

“利剑”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飞翼式隐身无人作战飞机。飞翼用气动和结构上的“克制”来换取极致的隐身,雷达反射面积小到0.0001-0.001平方米,接近昆虫级,这对现代防空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武备上,内置弹舱可以装载8枚精确制导炸弹或者2枚重型导弹,也可以挂载50公斤级的小型精确弹药,命中精度达到0.8米。

“攻”属性很直接,对地、对海打击为主业。比起重型轰炸机来更加轻巧,起降要求低,调度灵活,天然地贴近战术层面,可以方便地和陆海面部队协同打击要害。传统的载人攻击机因为多用途战斗机的挤压而声量式微,如今隐身无人平台使得这条赛道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次画面第一次正面展示了有人—无人协同:前面有人机,后面无人机群呈扇形开合,信息和指令在编组中流动,无人机不再是单兵侦察或者单向突击,而是嵌入到体系作战中去。国外称其为“忠诚僚机”,意在代替有人战机完成探测、诱敌、压制、执行高风险任务。美国起步较早,于2015年空军实验室开始研究,再加上低成本可消耗无人机和“天空堡”计划,试图降低价格、增加可消耗性,近几年又整合成“协同作战飞机”(CCA)。

但是路并不顺畅,飞控和武器释放需要人工监控,僚机更多依靠预设战术包,灵活性受到限制;通信和指挥在强电磁压制下容易出现抖动丢包的情况,链路不稳定。为此美军尝试研发有人—无人混编战术接口;另外CCA和六代机绑定紧密,后者节奏慢也拖住了前者。XQ58A“女武神”、XQ67A、YFQ42、MQ20等先后首飞,但是从样机到体系成军的推进却十分缓慢。此时中国的利剑高规格地出现,并且给出了协同的画面,发出“已经进入可以公示的阶段”的信号。

值得联动的是,福建舰入列不到一周,空军就把利剑带到台前,并不是为了抢头条,而是为了体系互动:海上新平台和空中隐身无人打击节点相互补位,天—海—陆链路更密。

利剑的使用场景很有希望:前沿制敌防空,海上压制高价值目标,挂重型弹药抓住窗口一击即走;配合有人机做诱饵、前出探测、火力分配。最惊人的地方是规模化之后的持续性,“无人化、隐身、内置弹舱”三者叠加之后,明显地改变了成本与效益的比例,从而促使战术边疆向外扩展。

技术光芒不能掩盖风险。协同作战依靠AI,权限边界怎么定,异常怎么兜底,绝非空话;“人在回路/圈上/圈外”的选择,通信抗压和C2席位分配、态势认知的主导权,都是需要反复打磨的基本功。这次公开,不单单是展示肌肉,也是对体系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自信。

外部反应很复杂。美军的军事网站抱怨节奏太快、情报来不及消化,也有不少人把看不明白的全都归结为“摆拍”,表面上硬撑着,其实心里很焦虑。

对内,此次亮相也会注意产业链怎样跟进、训练体系怎样重塑、战术条令怎样更新、安全规范怎样确立。特别要提到军用AI的伦理底线:误伤风险、指令合规、数据保密,要有制度保障。

因此,“攻击机”的概念又复活了。以前是贴地飞行、近身攻击、机枪扫射,现在则是高精度的“看不见的打击”,屏幕上坐标一现,目标即消。福建舰代表平台能力提升——弹射、高架次、高节奏;利剑代表打法提升——隐身、高精度、可群用。两者交集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乘,既促进海上航空群发展,又扩大远程打击网络。

微电影最后一幕云开日照机背的画面,把一条线连在了一起:从2019年阅兵时的惊鸿一瞥,到今天入列的现实。技术再怎么更新,终点不在屏幕里,而在“守护和克制”里。也许大家并不了解控制律和RCS算法,但是可以体会到国家底盘加钢的踏实,这就已经很好了。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