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掛中天》何以忽冷忽热、既冷又热?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02:02 1

摘要:《日掛中天》开始于女主人公美云(辛芷蕾饰)在医院做B超产检,与男主人公葆树(张颂文饰)偶然重逢。接下来,影片充分展现了“日掛中天,暑气正盛”的广州夏日,老式出租房里的电扇笨拙转动,发出规律的嗡鸣,人的发肤因湿热而黏糊。镜头沉浸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片中的城市

《日掛中天》开始于女主人公美云(辛芷蕾饰)在医院做B超产检,与男主人公葆树(张颂文饰)偶然重逢。接下来,影片充分展现了“日掛中天,暑气正盛”的广州夏日,老式出租房里的电扇笨拙转动,发出规律的嗡鸣,人的发肤因湿热而黏糊。镜头沉浸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片中的城市空间外化了人物隐忍平静外表下内心的纠结与焦虑,像在一场无法醒来的闷热梦境中挣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影片为观众拉开了一场关于背叛与救赎、恩情与仇恨的伦理大戏。

影片中的“热”不仅是气候特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美云一方面身处狭窄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中,忙碌于服装店的直播和退货风波,一方面又要被动地面对婚外情对象给她带来的从麻木到希望再到失望的命运波动,更重要的是,多年前曾代她陷入牢狱之灾的前男友葆树重新进入了她的生活,且他已是癌症晚期患者。为自己当年的怯懦和背叛去报恩和赎罪,似乎是人之常情,但“何以为报”的复杂心理和“大恩如仇”的道德悖论,又让美云不知所措。来回的奔波,如同她试图改变命运却收效甚微的努力。电扇的嗡鸣成了她内心焦躁的回响。她带着身孕、疾病和婚外情这些复杂的关系网络,经受着这夏日煎熬。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里的“热”是那种岭南特有的湿热——这种热不会让你瞬间燃烧,而是慢慢渗透,如同影片中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不知不觉中已让人无处可逃。这样的“热”是具有戏剧性的,而且是乏味生活细节下的强戏剧性:爱恨纠葛的前男友住进家里,而且还要面对现在的婚外情对象,带着疾病与身孕面对已知和未知,带着背叛重拾情义、恩仇纠缠。湿热与焦虑逐渐转化为困境与绝望,人在迷途之中极力克制冷静,但终于还是找不到出口,最终呈现为一种痛彻心扉的“冷”:外热内冷、似热实冷的两重天。

电影的外在呈现,一眼望去是现实主义的生活流面貌,充满了丰富的市井生活细节和烟火气,更进一步分析,能看到由偶然性叠加而产生的“情节剧”模式。这种表面弱而内里强的情节组织策略,又构成了另一种意味上“外冷内热”的氛围。电影如此处理,有利的一面在于,力图兼顾艺术性和类型感,且为这背后的道德伦理悖论与“核心冲突”的张力形成奠定基础;不利的一面是,在现实主义、道德主义、良心主义之间徘徊,特别是将人物的动机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从因果引向了多义性,为观众的理解和共情设置了障碍或者门槛。

导演蔡尚君在推介《日掛中天》时,着重提到电影具有很强的类型感,男女主人公将以怎样的行动解决道德伦理困境,是其具有“悬疑”感的载体。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之间需要一把“刀”来解决“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处境,影片靠近结尾处偶然出现的这把水果刀,既是“手刀”又是“心刀”,在多义性和开放性的状态下,似乎将恩仇关系阶段性地解决了。但背后的动机依然是不明的,在增加了“意料之外”的戏剧性和艺术性的同时,观众对“情理之中”的猜测甚至误解,提高了观看的观影门槛和心理认同。

美云手中的水果刀,既是实在的武器,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码。这把普通的水果刀在影片中承载了多重含义:它是女性反抗的象征,是弱者自卫的工具,也是切开表面平静生活的利刃。当美云手持水果刀面对曾经的恩人,刀锋不仅指向他人,更指向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困境。“大恩如仇”这一古老的人生悖论,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恩情过于沉重,当施恩者不断提醒受恩者欠下的情债,恩情便异化为一种无形的压迫。美云与葆树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悖论的生动体现:表面的恩人关系掩盖了实际的情感勒索,过去的帮助成为现在控制的理由。影片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施害者与受害者,而是细腻地展现了每个人如何在无意识中成为压迫体系的一部分,又如何有意识地进行着某种反抗。美云的行为,也无法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评判,她的“深思决定”或者“激情犯罪”都充满了伦理的悖论:这是对癌症病人回家等死的躺平行为的戳破,还是对自己内心绝望的宣泄?无论怎样,曾经的大恩如何转变为如今的深仇,昔日的救助如何演变为今日的伤害,这种“恩仇辩证”构成了影片的思想核心,“忽冷忽热”“既冷又热”地挑战着观众习以为常的道德判断。

影片中的良心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追问:在一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当恩情成为束缚,当忠诚变为压迫,个体是否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影片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美云的极端行为,引导观众思考这些没有简单解决方案的伦理难题。湿热的广州夏日终将过去,但《日掛中天》提出的问题会长久地萦绕在观众心头。影片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伦理困境的复杂性,也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道德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即便创作者尽力淡化,影片的“大女主”结构和女性视角,还是让其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意味。美云与葆树的前史与当下,美云直播的戏里与戏外,她怀孕和流产的前后,对应着前男友葆树在牢狱与癌症之后的“冷暴力”、婚外情现男友其峰因女儿发匿名短信威胁甚或割腕示威而放弃的“热情”,这是一种在男性对比参照下,对女性的独立与反抗、决绝与温暖呈现为“另类凝视”或“反凝视”的策略。这样的对比,如同冷热两种气流的交锋,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融冲突,最后带来电闪雷鸣。美云不是那种男性欲望的投射体,更不是无所不能的超级女英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普通女性。她的勇敢中掺杂着懦弱,决绝中包含着温暖,她的“突然一刀”不是冷血算计,而是带着崩溃激情、自毁倾向的呐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云怀孕的身心变化、意外流产的身心痛苦,这些体验塑造了她的主体性,也决定了她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影片没有回避女性身体的脆弱性,也没有将这种脆弱性浪漫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力量的源泉——正是通过对自身脆弱的接受与超越,她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即便这种救赎是残忍的、想象性的。

影片一个突出的方面是演员的表演,辛芷蕾和张颂文都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特质与复杂性。辛芷蕾的表演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随着情节和人物的变化,有一个从“外冷内热”到“外热内冷”的转变过程,从平静坚韧到焦虑躁动再到崩溃失控、冰冷绝望。影片通过直播戏中戏的设定,巧妙地探讨了女性在公共场域中的表演性——在直播间里,扮演着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却陷入情感的泥沼无法自拔。

据说电影剧本来源于粤剧《紫钗记》中“日掛中天格外红”的启发,古典戏剧中经历磨难后的幸福结局,在影片中悄然转化为以极端行为追求宣泄和逆向圆满、更具当代性的荒诞感。蔡尚君导演还提到20世纪40年代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本片的某种互文性,在具有类型感的情节剧模式下所谓“女负心人”的逆向奉献与逆向救赎。当然,我们也能依稀看到,《日掛中天》对诸如《海边的曼彻斯特》等某类西方艺术电影的转化性模仿。但在当代化和本土化改造中,逆向思维的理性编织与情绪价值的正面提供之间还存在未能完全统一的问题,这种错位、漂浮甚或撕裂感,或许也是影片“电影节获奖引热议”与“市场遇冷”的原因。当然,中国电影也需要冷热调和,票房并非单一评价标准,爆款作品之外的冷门作品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