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希望这样的作品能重新享誉影坛—评张艺谋的《红高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8:53 1

摘要:1988年2月的某个日子里,33岁的张艺谋将拍的新片子《红高粱》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率先与世人见面。一如现在的我一样,刚刚成年,亦是青春期躁动的毛孩子。那时候的张艺谋亦是刚刚拍了《黄土地》崭露头角的第五代导演,巩俐是长着俩颗小虎牙的青涩姑娘,姜文是经历了《芙蓉镇》

1988年2月的某个日子里,33岁的张艺谋将拍的新片子《红高粱》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率先与世人见面。一如现在的我一样,刚刚成年,亦是青春期躁动的毛孩子。那时候的张艺谋亦是刚刚拍了《黄土地》崭露头角的第五代导演,巩俐是长着俩颗小虎牙的青涩姑娘,姜文是经历了《芙蓉镇》的演员姜文,而不是导演姜文,镜头后的顾长卫更是不知在将来他是多么的伟大,让中国电影大放异彩,编剧莫言也肯定不会料到他将会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那是一段文学艺术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发展的美好日子。

显然,我的时代和这些牛人不同。在我认识他们时,他们已是功成名就,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其经典的探索,产生些许共鸣。电影是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视角来描绘,恰巧这个旁观者在故事发生之时还没出生。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就看个故事大概,对其他的事也就知道演员很大腕,这就好像过了,模模糊糊想起的只有这些。再后来对于电影的爱好渐渐浓烈起来,我觉得它就是文学,音乐,摄影,思想的高度集合,如此三维立体,如此直接可触。那就无可避免的要再重温国师的作品了,《有话好好说》,《一个和八个》,《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后来终于可以他拍出来我就看得到的《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和最近上映的《归来》。当然,《红高粱》不可少。

这部电影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红色,从第一个镜头介绍“我奶奶”开始,红色头绳,红色唇妆,红色嫁衣,黄土地里晃荡红色的轿子到后来让“我爷爷”心动不已的红色绣花鞋。“我奶奶”回娘家骑着毛驴一身红和绿绿的高粱地的对比,红色的高粱酒,以及结尾的血色夕阳下与天地红成一片的高粱地。

色彩的运用在那个年代使得他是那么的独特。老谋子似乎是对于红色情有独钟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红灯笼,《英雄》里张曼玉和章子怡在叶落时分着一身红衣舞刀弄剑,这种红,却不是中国的传统代表色红,也不是西方认为激进暴力性感的红,而是与电影相适应,为其所需要的红。在这种粗犷的生活之中,需要鲜明的色彩,而不是细腻如斯的南方婉约派的浅浅一抹色能比拟的。

再来说说电影之中的音乐吧。作曲赵季平的名字如今听来是如雷贯耳,他的配乐无论在哪部电影里水平都没有一丝马虎。之中就有《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这般经典之作,“我爷爷”在高粱地里唱给“我奶奶”听的画面,在我看来浪漫的感觉实在强烈,令人心动。歌词内容相当直接,这个和“我爷爷”土匪的形象太符合了。送轿途中轿夫们折腾小娘子亦唱亦跳的调戏曲调也让我感到了他们对于小娘子的潜在欢悦和自我欲望的宣泄。再到后来对于罗汉之死的祭酒仪式上,对于高粱酒的歌颂,对于罗汉的哀叹,痛苦都融入到了这歌里了,西北汉子的形象当下立现。当“我奶奶”被炸死后,“我爸爸”年岁尚小,镜头半身,眉毛吊着,红的只剩下轮廓的在那里唱着对母亲逝世的祭歌。“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这种民俗传统做法此刻显得如此的悲痛与无奈。

“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是这部片子里的重点,这样的爱情不该发生在传统社会,也是只能发生在传统社会。轿夫喜欢上了即将要嫁人的小娘子,那一双穿着红色绣花鞋的小脚撩人心弦。在九儿回门路上掳了她,当九儿看到摘了头套的“我爷爷”时,不再反抗,呆滞情动的眼神和动作宣告了爱情的开头。酒坊主被杀,九儿守寡,我想也是“我爷爷”促成的吧。不被接受睡在酿酒的缸里不知天昏地暗。后来地霸的出现,抢了九儿,“我爷爷”和秃三炮的充满火药味的谈判,对于九儿的追求没有甜言蜜语,却是处处用行动证明了他浪漫的爱恋。九儿对这么一个充满血性的男子又如何抗拒,传统社会里的女子还是没有当今这么独立,她需要寻找一个依靠。虽然他们的结合或许有悖常规,但是对于情感热烈直接的西北人民却是水到渠成之事。即便后来议论着他们的孩子是野合的产物,骂骂咧咧的话也只是随口略过。

除了爱情和酿酒俩条主线外,还有很多故事有些意思,九儿作为掌柜的挽留大家后,大家齐心协力的要重振酒坊的派头,热情的用高粱酒泼洒院子的场景,使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真挚。

九儿被秃三炮虏去时候,不慌不乱,从容镇定,令人对她有产生了一丝的敬佩,“我爷爷”砸场子的时候那种生猛愣汉的气头也让人感觉到了主人公的可爱之处,也是因为太过纯朴的关系,秃三炮才能得以算计反擒。当然,土三炮最后的命运是悲惨的,被日军吊起来让昔日的手下去剥他的皮。被刺刀逼着的人们做出的泯灭人性的事情不应该算作残忍。残忍的是有着这样的想法的人。

后半段的时候,在高粱地里,日军用刺刀逼着人们将高粱地踏平,有一个镜头是光腚小子在地里欢快的奔跑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进去的时代背景略略有些突兀,但是故事情节需要。之后众人反抗,想要用高粱酒做成的炸弹对敌,可惜睡过了头,而“我奶奶”在等待的焦急中打算将做好的饭菜送去,一切就这么恰好的发生了。我奶奶走了,众人被杀的尸肉横飞。就只留下了“我”和“我爷爷”。仿佛一切都被血浸泡着一般,绿色的高粱,蓝色的天,黄色的地,什么都被染成了红色。不知诸位看到此刻感受如何,本应有的悲伤却也没有那么大的悲伤,反而是领略了小小一部分的灵魂主旨。对于逝去的母亲的美好祝愿,望她到达美好的灵魂彼岸的孩子尚未知丧母之痛。电影就这么终结了。

我一直赞同好的艺术在什么人眼里看来都是好的观点,不分国界,文化差异等,终归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不管过去了多久。所以,老谋子才能凭此斩获那么多大奖,获得国际国内认可,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年,也如一股新鲜血液似的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唤醒。

时代在变,有些经典是不可复制的,但当下成为经典作品的可能性太少。在日日被大片特效狂轰滥炸下的我们,很难再想要琢磨故事本身,做出思考,触动内心。老谋子也是在商业的路子上一去不返,这也算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低谷吧。什么时候不再迎合市场,迎合观众,而是大家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引领观众,发出内心声嘶力竭的声音,并且能听到回音。《红高粱》产生在过去,但是相当前卫。希望这样的先锋之作,重新占据电影艺术的大舞台。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