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在宜昌隆重举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1:52 1

摘要:120年第一次,中国电影把最高调的舞台搬到长江边,错过今晚,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三峡大坝变成巨幕。

120年第一次,中国电影把最高调的舞台搬到长江边,错过今晚,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三峡大坝变成巨幕。

10月30日傍晚,宜昌奥体中心灯火全开。

看台最前排,张译、黄渤、章子怡同时举手,镜头扫过,观众席尖叫盖过江风。

他们不是来走红毯,而是给一条江过生日,也给中国电影过120岁生日。

舞台背后就是三峡大坝。

八点钟,大坝灯带瞬间熄灭,下一秒,175米坝体化作600米长幕布,电影《山楂树之恋》片段直接投射在混凝土上。

静秋和老三在崖边拥抱,江面刚好升起一轮真实的月亮,现场两万人同时屏住呼吸。

那一刻,电影、大坝、长江,谁也分不清谁是主角。

宜昌人早就习惯电影来取景。

2020年,《山楂树之恋》在百里荒拍山楂树,当地农民把自家牛借给剧组当道具,牛后来比演员还红。

今晚,当年借牛的农民杨大爷被请进第一排,镜头给他三秒特写,他咧嘴笑,牙齿在灯下像坝体一样亮。

没人提醒,观众自动鼓掌,掌声持续八秒,比颁最佳影片还长。

掌声背后,是算账。

一张电影票40元,一个游客来宜昌平均花900元。

把电影票变成船票、房费、烤鱼、橘子,才是地方想要的大账。

今晚的无人机编队给出答案:500架无人机拼出“长江影视拍摄带”七个字,随后变成一张动态地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南京依次点亮。

每亮一城,现场就响起当地方言的“欢迎来拍电影”,声音从四周音箱冒出,观众席一次次沸腾。

沸腾的不止观众。

台上,电影频道老总宣布M榜新增“长江主题影片”单元。

奖金不高,100万,但附带一项特权:获奖剧组可在长江流域任意城市免费取景,提供封路、封桥、封景区服务。

话刚落地,台下制片人手机齐刷刷亮起,有人当场建群,群名简单粗暴:抢长江。

抢的是长江,也是时间。

中国电影一年拍700多部,能进院线的不到一半,能让观众记住的不到30部。

再不想招,明年库存里的600部数字电影只能吃灰。

把故事放进长江,至少能先占一个视觉记忆:三峡、大坝、屈原祠、脐橙林,全是天然海报。

观众记不住情节,也记得住颜色:坝体灰、橙子黄、辣椒红,一眼就能分辨。

分辨度就是票房。

《山楂树之恋》当年票房1.6亿,三分之一观众看完电影去宜昌找那棵山楂树。

树下原本只有黄土,后来长出一条商业街,卖山楂糕、山楂酒、山楂冰淇淋,一年流水两千万。

今晚,山楂树被搬到舞台,树叶是真树叶,果子是塑料,真假混在一起,没人计较。

大家只想和树合影,发朋友圈,配文统一:打卡120年。

120年,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电影院到手机。

唯一没变的是打卡。

1905年《定军山》拍京剧,观众挤在茶园,只为看谭鑫培真人会不会从幕布走出来。

2024年,观众挤在三峡,只为看大坝会不会在电影里开口说话。

技术升级,人性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的还有焦虑。

拍完照,制片人老王躲进后台抽烟,他说自己手里压着三部片子,平台不敢收,收了也不敢排片。

今晚看见大坝变幕布,他突然开窍:把三部片子剪成一部,故事全发生在长江,上中下游各取一景,剪成120分钟,正好致敬120年。

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长江图》,图是地图,也是蓝图。

他说干就干,烟头一扔,连夜去追电影频道负责人,生怕慢一步,下一个抢坝体的剧组就排队到重庆。

排队的人已经来了。

闭幕式最后,舞台大屏放出《长江流域影视拍摄指南》电子版,二维码一扫就能下载。

第一页是全年气候表,告诉你三峡几月涨水,几月起雾,几月橙子黄。

第二页是报价表,封一座桥一天三万,封一条老街一天五千,包场屈原祠一晚八千,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第三页更狠,直接给出当地协拍电话,姓名、微信、头像全公开,加好友备注“拍电影”,秒通过。

秒通过的是效率,也是信号:长江沿线已经准备好靠电影吃饭。

湖北先动手,湖南、江西、安徽也在路上。

谁先拍出下一部《山楂树之恋》,谁就能复制山楂树商业街,谁就能让一棵假树年赚两千万。

再不动身,连塑料山楂都抢不到。

夜已深,大坝灯带熄灭,观众散场,江风把爆米花香味吹进市区。

宜昌街头,烧烤摊老板把招牌换成“电影同款烤鱼”,价格涨五块,吃的人还排队。

队伍里一个小女孩拽着妈妈衣角问:电影是什么?

妈妈把手机塞给她,屏幕正播放今晚的直播回放,大坝幕体上,静秋和老三还在拥抱。

妈妈说:那就是电影,也是明天。

明天,长江依旧东流,电影继续做梦。

唯一不同的是,从今晚开始,梦有了坐标,打开导航输入“三峡”,就能抵达120年光影的下一站。

来源:老范侃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