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没想到,影片上映才五天,担心的状况成真了 艺人包场成焦点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1:32 1

摘要:片方把宣发的火力全压在黄晓明的人脉上,万茜、刘亦菲、赵丽颖等一批熟面孔在社交平台里接力打 call,热搜一个接着一个

上映五天累计票房只有517万,半个圈子的助力也没把《阳光俱乐部》送上去

《阳光俱乐部》这部电影的命运拐点发生得很早

原本定在6月上映,临近时撤档,拖到10月25日才全国公映

片方把宣发的火力全压在黄晓明的人脉上,万茜、刘亦菲、赵丽颖等一批熟面孔在社交平台里接力打 call,热搜一个接着一个

但热闹留在了手机屏幕里,影院里的售票端口没有跟着起伏

第一天票房200多万,第二天就滑到100多万,上映第三天累计也只有445.6万

到了10月29日,五天总票房517万,仍然不见起色

数字摆在那,冷不防像一盆凉水,泼掉了“明星齐上手就能带飞票房”的旧习惯

更让人直观地感到冷热反差的,是包场名单

超过20位艺人掏腰包力挺,有人一次性包了120多场

热度堆得高,座位却没有坐满,这才是刺眼的地方

其中有个头像神秘的包场人被猜测是黄晓明的前女友叶珂,消息并未证实,但讨论随之而起

几个月前他还为私事影响电影公开道歉,如今电影重上映,话题又被扯回情感旧闻

艺人之间的情面很足,观众的脚步却很轻,这就是此次最清晰的对照

黄晓明在10月初做过一番动员,说国庆档有不少好片,也希望观众走进影院支持

愿望直白,但流向网络后被理解为“市场不振要靠观众扛”

当下的观影者对卖惨、对“寒冬论”已经高度免疫,真正决定是否买票的,是故事是否打得动人心

一个真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当热闹造得再大,内容不过关时,观众会不会埋单

答案已经在这五天里给出

行业的背景也不容忽视

根据灯塔专业版统计,2024年截至11月27日总票房跨过40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1%,全国观影人次下跌超过40%,超过半数的影视上市公司在亏损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风浪,而是整条航道的逆流

一位行业分析师的判断很冷静,他说现在的观众对“明星互推”已经看腻,单靠人气和流量拉动的时代过去了

剧情是否紧凑、制作是否扎实、主题是否有力量,才是决定观影选择的关键

把镜头拉远,黄晓明并不是个例

富大龙主演的《火种》卡司够硬,题材也不窄,上映后还是遇冷,口碑一路掉,宣传期演员本人也很克制

实力派没有天然免疫票房低靡,观众的投票一向冷静

张子枫的《下一个台风》同样如此,排片率走低,少数场次因人太少临时取消,连影院工作人员都坦言,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理性,不会为了某个名字走进厅里

带脸不再等于带票,这个拐点已经发生

回到黄晓明,另一个更冷的案例接踵而至

《戴假发的人》在2024年11月16日上映,上映12天票房还不到420万,上座率仅0.1%,预测最终停在423.6万左右,而且第8天就上线了爱奇艺

这不是一个项目的偶然失手,更像一个阶段性的信号

当创作端与受众端的期待产生缺口时,补充宣传并不能替代产品本身的说服力

《阳光俱乐部》前期宣发反复提到“增重30多斤”“为戏牺牲”,变形、瘦身、增重,这些老路子曾经管用

如今观众看的不再是演员吃了多少苦,而是故事能不能值得这份苦

影院里有过这样的场景,一张张印着卡司的海报挂在门口,影厅里却只有稀疏的观众坐在角落里,工作人员巡场的脚步声都能听见

热度可以制造,口碑得靠一场一场的口耳相传叠起来

有人会问,这真是寒冬造成的吗

寒冬当然存在,行业的数据不会说谎

可《哪吒2》如果不是足够好看,也不会打穿天花板

真正的寒冬,考验的是基本功

当创作端失去对观众兴趣的敏感,宣传的音量再大,也只是更吵的背景音

与其强调环境不利,不如把第一笔预算放回剧本打磨,把第一天时间用在内部试映、快速改错上

包场并非原罪,同行的支持也不该被嘲讽

问题在于把包场当成主要解决方案,等于把责任外包给圈内情谊

观众买的不只是两小时,而是两个小时里是否有“值回票价”的瞬间

行业里有人提议,减少口号式路演,增强与普通观众的深度交流,利用中小城市的真实反馈作二次剪辑的参考

比起热搜,来自影厅门口那句“还不错”更要紧

这次风波让不少从业者警觉,明星号召力的边际效应已经降到危险线

靠朋友圈不可能拉动全国票仓,靠作品还有机会

如果还有下一次,最该被优先考虑的不是谁帮忙发了海报,而是开始拍之前那一场关于故事的硬碰硬

热闹可以有,诚意不能缺,诚意在片子里,不在朋友圈里

《阳光俱乐部》的五天,是一个清醒的五天

它提醒人们,所谓人情冷暖只是表层,沉在下面的是观众对内容的判断

来源:小琪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