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部很有味道的电影,适合周末一个人窝床上看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8:16 1

摘要:周末看了部很不错的小众片,是那种适合一个人慢悠悠看,看完后整个人都有被疗愈到的电影,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比较享受独处的人,那么这部好片也分享给你:《一个人的朝圣》。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最近南方急速降温,秋风瑟瑟寒雨飘飘,正是窝家看电影的好时候。

周末看了部很不错的小众片,是那种适合一个人慢悠悠看,看完后整个人都有被疗愈到的电影,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比较享受独处的人,那么这部好片也分享给你:《一个人的朝圣》

▲来源:豆瓣海报

它是由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同名代表作改编而成,这本书曾获得2012年布克文学奖提名,我大学时候读过,由于时间太长,很多细节都已经忘了,只记得大概情节以及当时它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看完电影后,觉得书也可以重新找出来读一读。

故事是从一位老人任性的决定开始~

去超市买瓶牛奶,听收银员随口说了几句话,老人当下就决定,徒步1000公里纵穿整个英国,从最西南走到最东北,去见一位20多年未曾谋面的女同事。

▲来源:《一个人的朝圣》视频截图

此时的他并未携带多少现金,手机也落在家里,脚上还穿着一双并不适合行走的皮鞋,挂断电话,在那封原本准备寄给女同事的信封上写下一句等我,65岁的哈罗德就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人们常说,命运会让一个人重复经历相同的事,直到给出新的回应,对于早上那封女同事寄来的信,怯懦冷漠了一辈子的哈罗德,原本打算像往常一样给予三言两语的客套回复,便不了了之,但这一次他却阴差阳错,做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回应。

光是走出所在城镇,就已耗尽哈罗德的体能,他在一座公用电话亭给在家里的妻子拨通电话,告诉她自己的决定。

听闻丈夫为另一个女人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妻子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在旅馆休息一晚后,哈罗德继续上路,这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在泥泞与寒冷中只行走了14公里,他就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布满脚踝的擦伤。

他买了些药和必备物品,洗了个热水澡,烘干潮湿的衣服,将脚伤处理好,那一晚他睡得无比安然。翌日,又如满血复活般上路,他走得并不快,若是脚伤难耐就停下来歇歇,若是口渴,就去沿途经过的人家讨杯水喝。

看着眼前连喝水都喝出滋味的男人,农妇眼里满是不解,哈罗德赶忙解释,他要走很长一段路,只是还没找到诀窍。

善良的农妇安慰哈罗德:

“越是简单到自然不过的事,想要做好其实更难,比如吃饭,有很多人连饭也吃不好,还有睡觉,有多少人会被失眠折磨。”

一连三天,哈罗德只走到了所在郡的首府,距离他要走的路才过去三十分之一,但他似乎仍不着急,像游客一样,游览了当地最知名的教堂,并在这里为那位女同事买下一条水晶吊坠,还寄去一张明信片。

第四天再出发时,没走多远他就觉得双脚刺痛难耐,每走一步都像被酷刑残忍对待,钻心的疼让他想起儿子,从儿子的童年到考上剑桥大学,那些父子争吵不休的画面。

他越想儿子的事就越感到精神涣散,终于在高温脚伤饥渴的多重作用下,一头栽倒在人行道旁。

一位过路的女士扶起了哈罗德,并将他带回家,作为感谢也为了打消女人的疑虑,老人从那封信说起,讲述了他为何会不辞辛苦一定要走路前往英国的最东北。

原来,决定徒步的那天早上,哈罗德收到了一封陌生来信,寄信人竟是多年前的女同事昆妮,哈罗德在酒厂工作四十多年,昆妮是他唯一关系不错的同事,癌症晚期的昆妮现在正住在安宁院,她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道别。

准备回信的哈罗德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要说的话,绞尽脑汁一上午,只在信纸上写下了短短一句:

“亲爱的昆妮,感谢你的来信,我很遗憾。”

随后,便准备将这封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满意的信投递在邮筒中,迎着阳光行走在街道上,想到记忆里昆妮的脸庞,哈罗德愈发觉得,自己的回信简直轻得像一根羽毛。

很快,他就走到第一个邮筒旁,他告诉自己,不妨走到下一个邮筒,这封信或许就会变得更重些。

就这样,哈罗德一路走,连续路过两三个邮筒,他又告诉自己不如走到邮局,亲手将信寄出去,然而当他走到邮局,他又感到了一阵遍布周身的胆怯与无力,于是他迈步走进马路对面的加油站,想买瓶牛奶好让自己放松再去寄信。

闲聊时,收银员女孩告诉哈罗德,自己阿姨也得了癌症,

“千万别放弃,重点不是吃药或治疗,信念才是最重要的。”

“我从来都不是很懂信仰的意义。”

“我说的不是宗教信仰,要相信自己能带来改变。”

“你阿姨后来好多了吗,因为你相信她能好起来?”

“她说她因此获得希望,在她失去其他一切的时候。”

女孩的话犹如一道光,让迷茫的哈罗德瞬间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当即做出决定,并打电话告诉安宁院里昆妮的护工,他要走路去看她,希望她一定要等他,这一次他不想再让昆妮失望。

哈罗德没有告诉女人,上一次是为什么让昆妮失望,从老人的讲述中,女人一眼洞穿,老人和昆妮一定还有着更深的羁绊,但她没有刨根问底,而是将哈罗德领进了客房。

临行前,女人送给哈罗德崭新的背包,棉袜和指南针,两人像认识很久的好友一样道别。

渐渐找到徒步节奏的哈罗德,又行走了两周,此时的他虽然身体适应了跋涉辛劳,心灵却又开始接受考验。

他在一家餐馆吃饭,无意中与邻座客人聊起这次徒步,客人惊诧之余告诉哈罗德,自己就是专治癌症的医生,虽然对哈罗德的行为钦佩万分,但癌症治疗却跟信念无关,如果一个人被送到安宁院,那说明这个人已经走向了人生终点。

医生的话让哈罗德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多此一举,恍惚中他又想起了儿子,继而是一直挥散不去的痛苦和后悔,在痛苦中踽踽前行的哈罗德,按耐不住失落的情绪,给疗养院昆妮的护工打去电话,听闻昆妮真的在等他,而且病情有明显好转,哈罗德又恢复了动力。

他不再忧虑,每天只是心无旁骛地赶路,他身上携带的现金已所剩无几,于是开始风餐露宿,甚至主动抛下尊严,尝试向他人寻求一餐一食的帮助。

有人将哈罗德的事迹发布到互联网上,随着网络发酵,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哈罗德的样貌,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夜间,他忽然多出了十几位追随者,沿途还不断有新人加入他们的队伍,甚至有嗅觉敏锐的商家为他们定制了统一队服,哈罗德却并不享受这种被簇拥包围的感觉,因为他不明白这些人追随自己的意义何在,更重要是他已经习惯了独自行走。

一个人的行走使哈罗德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回忆,逝去的往事像影片一样在他脑海不断闪回。

父亲因参加过战争,而变得脾气古怪神经紧张,哈罗德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拿杯子的时候手禁不住颤抖。哈罗德渴望得到父爱的眼神只会让父亲感到紧张,父亲经常无故发火,不许他吃饭时发出声音,说他是肮脏的小乞丐,借此掩饰自己的不安。

后来,母亲不告而别,哈罗德更加孤独无助。

为了保护自己,他学会尽量不引起父亲的注意,像影子一样生活。

这种习惯使他在工作中也倾向于保持低调,隐藏自我。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老板把他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人。

他在公司工作了45年,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的时候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

在家里,他也把自己活成了影子,大小事都交给妻子处理,儿子戴维出生后,他为自己不会做父亲感到恐惧,戴维每一次向他求助,他都选择了沉默。

尽管靠自己努力考上了剑桥,从未得到父亲回应的戴维内心却无比孤独,他不再向哈罗德求助,而是学会了喝酒,嗑药,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戴维死后,妻子搬到了另一个房间,哈罗德依旧选择沉默......

伴随孤独的行走,关于昆妮的沉痛往事,也浮上哈罗德的心头,他无人能说,于是提笔给加油站女孩写了封信:

“亲爱的加油站女孩,我觉得应该告诉你事情的来龙去脉,25年前我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所有父亲都不应该面对这样的事,他上吊自杀,我太太痛彻心扉,丧子之痛让她难以承受,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吵架,甚至连话也不说,我无法原谅自己,只好借酒浇愁,但那样似乎还不够,我在工作中做了更蠢的事,只想受到惩罚,昆妮知道我儿子的事,她为了保护我替我顶罪被开除,我却眼睁睁看着事情发生,一句话也没有。大家都以为我是爱她才去找她,但那不是真的,我这么做是因为当初她救了我,我却毫无作为。所以我想写信告诉你,我想让你知道,你帮了我很大的忙,你跟我分享你通过信念拯救了阿姨,让我也决定这么去做。”

收到信的加油站女孩诚惶诚恐,专程找到哈罗德妻子解释,她不敢相信,一个陌生人,仅仅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去走上千公里的路,她更害怕老人看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因为关于阿姨的事,是她的谎话。

“我阿姨几年前就去世了,我的信念并没有救活她。”

历经87天一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纵穿整个英格兰,哈罗德终于抵达了昆妮所在的小镇伯立克。

没有鲜花没有拥抱,只有一位修女面带微笑接待了他,没有呐喊没有狂躁,来到终点的哈罗德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恭恭敬敬走向昆妮的病房。昆妮却始终别过脸,不敢看哈罗德那张憔悴的脸庞,在昆妮身上,哈罗德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死亡,原本支撑他徒步87天去拯救昆妮的信念,在这一刻轰然倒塌。

沉默良久,他将那串水晶吊坠挂在窗户上,说了些与信上无异,无关痛痒的客套话,然后满怀失落地离开了昆妮的病房。

他独自坐在海边,眼含空虚凝望大海,再次质疑起自己荒唐的想法,但这一次,妻子不知从何时出现在他身旁,

“你觉得这些海浪漂泊多远,远渡重洋,只为来到这里?”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穿越英格兰妄想拯救一个快死的病人,可我连自己的儿子都救不了。”

“亲爱的,你踏出家门走到外面的世界,凭着一股子傻劲走到这里,你甚至出发前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这,这难道不是奇迹吗?这就是你最大的成就。”

时隔二十多年,哈罗德与妻子再次携手漫步海边,一切好像都没变,一切好像又都变了。

如果说旅程改变了什么,那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次一个人的徒步,让哈罗德不得不面对那些曾被他逃避的记忆和情感,从起初的惶恐,忧虑,到开始探寻,改变。

他终于明白,人是不可能通过恨自己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好的,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肯放过自己,创伤如野兽,你逃,它就得寸进尺,你面对,它就抱头逃窜。

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很多人带着对过去的恨生活,但当恨太多的时候,爱就无法进入,而一个没有爱滋润的生命,要么走向枯萎要么走向灭亡。

我们常埋怨命运不公,为何苦难降临自己头上,而实际,对命运最好的解释是,当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按照你过往的性格和逻辑会做出的行为,这个就是命,如果事情发生时你做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以往的性格和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就叫运。

运是改变,命是定数,所谓逆天改命,逆的不是天,逆的是你自己的本能。

大半的人活到三十岁就已经死了,余生不过是重复,“自己”这个东西,总是需要一些契机,才能看见、了解的。

对哈罗德来说,这趟孤独的朝圣之旅就是一次看见自己的契机,在行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他走得越远,却离自己越近,他的徒步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一段把自己找回来的旅程。

有时候,只有独自出发,我们才能看见内心的模样,向外张望的人都在做梦,只有向内审视的人保持清醒。

我比较喜欢片中这段独白式的台词:

“他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