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台风》:张子枫张伟丽如何携手穿越风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4:42 1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电影《下一个台风》讲述了在毕业聚会中遭受性侵的女孩林沫沫,与背负上一辈污名的失语女孩阿汐,在渔畔相遇后彼此支撑、共同抵抗人生台风的故事。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下一个台风》讲述了在毕业聚会中遭受性侵的女孩林沫沫,与背负上一辈污名的失语女孩阿汐,在渔畔相遇后彼此支撑、共同抵抗人生台风的故事。

影片上映后引发热议,有观众表示“演员很努力,但剧本太不给力”。女性创作究竟如何真正穿越现实与银幕之间的“风暴”?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影评人周桂伊,为您深入评析。

快问快答

晓丽:电影的名字是《下一个台风》,您怎么理解?

周桂伊:台风在电影中至少有三个含义:它是一场物理灾难、也是女孩受到的心理创伤,同时它代表着陈旧观念的压迫。

晓丽:那台风过后,您真的觉得安心了吗?

周桂伊:其实没有,这个电影的离场感让我觉得惆怅和困惑。

晓丽:那影片当中的四位主要角色,又分别深陷什么样的风暴当中?

周桂伊:张子枫代表的就是污名化,张伟丽代表的是性别刻板印象,姚晨李心洁则代表一种“雌竞互害”。

晓丽:那四个角色当中,哪个让您最眼前一亮呢?

周桂伊:肯定是张伟丽,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综合格斗世界冠军,也是一个非科班演员,我觉得是让我非常意外的。

阿汐:沉默与暴力的深意

影片中,张伟丽饰演的阿汐虽然仅有寥寥几句台词,却成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作为一个非科班演员的前综合格斗世界冠军,她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意外之惊喜。

周桂伊认为,这个角色在中国大银幕的女性形象塑造中非常稀缺——她始终保持着粗粝感,甚至带有难以界定性别的中性气质,没有完成所谓的“蜕变”。

阿汐的存在有两个关键词:沉默与暴力。她因上一代的问题背负骂名,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周桂伊指出,她就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生始终是一场风暴,而外界却从未察觉其中的暗波汹涌。

“她将所有情绪消化,直到无法承受时,才通过极端方式反弹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隐喻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潜在期待——你只要存在就好,情绪可以自己消化。”周桂伊说。

破损者的互相治愈

阿汐和沫沫,两个都代表水之样态的名字,命运将她们捆绑在一起。周桂伊用“飞鸟和鱼、潮汐和天空”来形容这两个质感不同的女性。

有一场戏令人印象深刻:经历打击和亲人背叛后,沫沫决定结束生命,跃入水中。出乎意料的是,阿汐毫不犹豫地跳下救援,更令人意外的是,阿汐其实不会游泳。于是,一个决意赴死的绝望者,最终成为了拯救者。她们在水中的关系发生了奇妙互换。

两个女孩各自带有缺憾:阿汐能说话却不愿开口,沫沫则因受伤只能以独眼视世。

周桂伊认为这是“破损者的互相治愈”——一个无法看清世界全貌,一个无法对世界表达,两人却在彼此拯救中找到了力量。

电影开场,阿汐剪开困住鸟儿的网,治愈后放其飞走。这些镜头象征她们的处境:都被无形观念包裹得喘不过气,却在相遇时展现出万物有灵的互救之心,呈现出女孩之间动人的情感联结。

女性电影的困境与突破

李心洁和姚晨饰演的角色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暴”。周桂伊分析,如果说阿汐和沫沫面对的是正在发生的舆论绞杀,那么这两位角色则更多地活在传统观念的自我阉割中。

李心洁的角色是害阿汐母亲的罪魁祸首,动机竟是因丈夫强暴阿汐母亲而产生的嫉妒;姚晨的角色即使穿着现代,思想却依然守旧。这两个人物都无意识地陷入了“雌竞”和女性互害的模式。

周桂伊指出,影片在女性主义表达上存在折损感。四位女性走出风暴的力量大多来自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沫沫因闺蜜和受害者的帮助而站起来,阿汐的释怀源于李心洁角色为其母亲进行的“洁白论”。在角色自身成长中,缺乏突破自我、穿越风暴的真实动力。

近年来,女性电影成为风口,但真正让大众和女性热泪盈眶的作品并不多见,《下一个台风》的巨大争议也源于此。

周桂伊认为,今天的年轻女性对女性主义已有敏锐认知,也更渴望方法论——她们已知道什么是错的,但不知道对的方式有多少种。

这不仅对创作者提出要求,也是整个时代和行业对女性电影提出的更高要求。下一场风暴终将过去,但我们不能仅仅是等待。女性可以主动出击,不一定默默消化情绪,而是勇敢表达;不单靠感性维护利益,更能运用逻辑、法律等方法论捍卫权益。

在现实世界中,女性需要更多元的方式来穿越各自生命中的台风。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