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末,当田华老师再次踏上南京的土地,当陈宝国、张光北、唐国强、张丰毅、朱亚文、海清等电影表演艺术家齐聚长江之畔,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将在这座城市第三次点亮星光。但对于真正懂得南京的人来说,想念这座城市,从来不需要等到散场——因为在南京的每一天,都值得被
□ 成贤街语
本周末,当田华老师再次踏上南京的土地,当陈宝国、张光北、唐国强、张丰毅、朱亚文、海清等电影表演艺术家齐聚长江之畔,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将在这座城市第三次点亮星光。但对于真正懂得南京的人来说,想念这座城市,从来不需要等到散场——因为在南京的每一天,都值得被珍藏。
还记得两年前的秋天,陈宝国在中华门瓮城用一把金钥匙,为2023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揭幕。那一刻,六朝古都与百年光影正式结缘。去年,97岁的田华老师坐着轮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在江风中与李雪健、葛优等电影人共忆峥嵘岁月。她说:“我最看重‘人民’二字。我拍的戏,多是反映伟大时代中的英雄和人民的形象。”这句话,恰巧道出了南京与电影最深的缘分。
电影是南京的“老相识”。从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到毕飞宇参与编剧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导演的多部代表作都深深植根于江苏的文学土壤;《金陵十三钗》的教堂玻璃映照过倪妮的南京面孔;陆川《南京!南京!》的每一帧都是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近五年,110个剧组来此取景——夫子庙的市井烟火、中山陵的梧桐大道、东南大学的涌泉池、浦口火车站的旧月台,早已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无数中国电影的情感地标。
但电影周选择南京,更因这里的“人民底色”。三年来,电影人走进社区与居民畅谈,在高校与学子对话,去雨花台致敬英烈,到长江边与劳模、工匠并肩而立。艺术周不设红毯围栏,却开辟了“进社区、进高校、进军营”的“三进”通道。正如田华老师所说:“你们是创造历史的最美的花一朵、最亮的星一颗。”这种与人民相拥的姿态,让电影从星光熠熠的盛典,回归到温暖质朴的日常。
而南京回报给电影的,远不止取景地。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骨骼里,流淌着南京动画公司的技术基因;《南京照相馆》带着金陵光影冲击奥斯卡;《依依向北风》正在央视黄金档吹拂南北。这座城市从不甘心只做背景板,它要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创作的同行人。
有趣的是,今年电影周开幕式恰与“苏超”决赛同日。从秦淮河畔的星光熠熠,到奥体中心的山呼海啸,南京从容地切换着频道,证明了一座城市可以同时拥有文艺的温情与竞技的热血。这里的市民上午能安静地坐在朝天宫聆听田华老师讲述艺术人生,下午就能为“江苏十三画,各个美如画”玩梗。在南京的你,还有可能在城市各个角落里,与一百多位电影表演艺术家偶遇。这种包容性,正是南京最动人的地方。
以身外身,做梦中梦,一直以来电影似乎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南京亦如此。这里既有《红楼梦》的文学血脉,也有“苏超”的热血澎湃;既有历史的厚重,更有让每个人成为主角的温柔。在春日玄武湖的花雨里,在夏日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间,在秋日紫金山落叶铺就的金黄大道上,在冬日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中,那些彼此深爱着、惦记着的人,总会以电影般的瞬间重逢。
此刻若你问:为什么是想念了南京364天?因为来过南京一天,你就忘不掉这座城市。在这座被影像偏爱的城市,每一天都是场正在进行时的电影,每个人都是生活里的主角。而南京,正是那位懂得用平凡日常演绎生动故事的导演。
撰文:如汐
素材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南京新闻
图片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顾树荣、方飞、許興咏
来源:南京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