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瑟琳·毕格罗,曾凭借《拆弹部队》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在2017年推出《底特律》后沉寂数年。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全球政 治 压力之下,“核战争”风险持续上升。
凯瑟琳·毕格罗,曾凭借《拆弹部队》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在2017年推出《底特律》后沉寂数年。
如今,她携时隔8年的新作《炸药屋》强势归来,直指核危机这一全球性议题。
《炸药屋》
A House of Dynamite
这一次,她出手就是“大招”——直接让导弹瞄准了芝加哥。
影片开场,白宫战情室的一切似乎井然有序。
职员们过安检、购买早餐,像普通上班族一样在闲聊中开始工作。
然而,这份平静被骤然打破。
格里利堡驻军发来紧急情报,一枚导弹已侵入美国领空。
这枚从太平洋某处发射的导弹,本该在雷达锁定前就被识别,却如同幽灵般突然出现。
丹尼少校(安东尼·拉莫斯 饰)最初判断其为一次试验发射,可随着速度与轨迹数据的实时更新,一个冰冷的结论浮出水面。
他们面对的,是一枚直奔本土而来的核弹。
而真正的恐惧随之袭来,他们只剩下18分钟的死亡读秒。
倘若拦截失败,这枚核弹将迎头撞上芝加哥。
情况紧急,白宫战情室的奥莉维亚·沃克上尉(丽贝卡·弗格森 饰)立刻连线了总统(伊德瑞斯·艾尔巴 饰),以及战略司令部布雷迪将军(崔西·莱茨 饰)、国防部长里德·贝克(杰瑞德·哈里斯 饰)、副国家安全顾问杰克·贝灵顿(加布里埃尔·巴索 饰)等一众高层。
由于无法追溯核弹来源,高层内部在应对策略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杰克赞成缓和局势,建议总统等待时机,切勿仓促做出决定。
而当他试图联系莫斯科方面时,对方断然否认与此事有关。
布雷迪将军则主张先发制人,在他看来,几个核大国都已采取了防御措施,局势已如箭在弦上。
若不立即布置反击,他们将彻底丧失战略优势。
与此同时,格里利堡的拦截行动宣告无效。
导弹防御系统未能命中目标,那枚核弹仍在轨道上向芝加哥呼啸而去。
时间正以秒为单位飞速流逝。
空气几乎凝固,每一位官员的脸上都写满了焦灼。
而遥远的芝加哥城对此一无所知,生活仍按日常的节奏进行,死亡的阴影却已笼罩在头顶。
此刻,总统面临终极抉择。
是遵循安全手册启动全面核报复,让世界陷入更大的火海?
还是按兵不动,赌上国家安全的巨大风险?
一念之差,关乎的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存续。
谁发射了导弹?目标为何是美国?
核弹最终是否被成功拦截?总统是否同意进行反击?美国的导弹又会射向哪里?
美 国 军 方、政 府 机 构、总统办公室全线卷入——从拦截部署、外交博弈到军事决策,每一步都行走在毁灭的边缘。
影片借此将观众带入一场信息模糊、压力爆表的危局对决。
112分钟里,这些悬念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于观众心头。
但影片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它无意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冷静解剖危机下的整个决策过程:系统如何运作,流程如何推进,个体在制度链条中如何抉择。
正是对这些平日不可见的“幕后规则”的呈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片名“炸药屋”的寓意——
在一个存在核武器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于一栋危楼之中,而引爆它的引信,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短。
不同于以往追求感官刺激的同类题材,本片并未聚焦核爆的“大场面”,而是指向其后更震撼的真相。
当毁灭性危机的决策权交到少数人手中,我们该如何信任这套看似精密却由人运作的流程?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无法预知的后果?
这既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也是其现实意义的锋利所在。
影片的摄影由曾与毕格罗合作《拆弹部队》的巴里·埃克劳德(代表作《大空头》《谍影重重5》)掌镜,延续了其标志性的手持纪实风格,画面冷峻、色调低饱和。
全片的紧张感并不通过夸张音效或震撼爆炸来体现,而是透过“两名高官凝视屏幕的沉默”“拦截导弹失败瞬间的寂静”“电话突然断线的忙音”等细节,让情绪在这些被刻意放大的“静默”里不断累积。
此外,导演更着力刻画危机中的“人性温度”。
比如,里德·贝克得知核弹是飞往芝加哥时,镜头给到了他桌面上摆放的女儿的相片。他的女儿住在芝加哥,但自从妻子去世后,他和女儿的关系开始疏远。
在导弹仅剩七分钟落地时,里德一边命人调度直升机,一边颤抖着拨通女儿电话。然而,就在接通的刹那,他忽然清醒——几分钟的先机,在核弹面前毫无意义。
于是他咽下警告,转而轻声问起她的近况,并在听到她“正在约会”时,露出欣慰而破碎的微笑。
挂断电话后,安保人员护送他从办公室撤离。可当众人抵达屋顶准备登机时,里德却悄然退后,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选择,映射出所有知情者在系统失灵后的无力与绝望。
从格里利堡士兵按程序拦截,到白宫会议中的艰难决策。每个人都做了“正确的事”,却仍无法改变结局。
导演无意指责个体,而是强调了整个体系的脆弱。
在核弹升空的那一刻,“谁发射的”或许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共同承担这份文明社会的“厄运”。
图源于网络
Herring / 作者
来源:分派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