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近期播放的潜伏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后,在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央视再度发布以康熙年间水师攻台为背景的电影《澎湖海战》预告片。
继近期播放的潜伏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后,在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央视再度发布以康熙年间水师攻台为背景的电影《澎湖海战》预告片。
《澎湖海战》讲述了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在澎湖大败台湾水师,最终实现统一的故事,由资深演员王学圻饰演施琅;影片已于2024年12月杀青,目前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以此为引子,本篇介绍一下清朝康熙年间解决台湾问题的决策思路和作战过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每一个末代乱世,随着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下降,边疆地区往往会四分五裂趋向独立。
随着新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待休养生息国力发展至鼎盛,又会将曾经失去的边疆土地一一收回。
清朝开国初期,八旗骑兵面对茫茫大海只能望洋兴叹——相对于陆军的低门槛,海军(水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烧钱的高技术兵种。
回想一下建国初期解放军陆军的所向披靡和海军无奈的小舢板,历史是何其相似。
不过,任何一个中央王朝都不可能坐视自己的东南沿海留着一个“前朝”的小朝廷,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位于今台南市的赤嵌楼。郑氏王朝统治台湾时期中枢在台南,因此澎湖的前哨作用尤其突出。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朝恢复福建水师体制,督署驻厦门。
清代的福建水师相当于今天的东海舰队,水师提督即舰队司令员,向下节制总兵,向上受总督巡抚节制。
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底,经过近三年的大规模建设,福建水师已拥有战船240艘,官兵近三万人。
海军不是光造船,还需要能征善战的水师提督,最开始福建水师提督由湖南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担任,也就是把洞庭湖水师的将领调了过来。
在万提督的带领下,福建水师击败固守金门、厦门的台湾郑经部队,一举收复金厦。
时任福建总督姚启圣打算趁势攻台,不料姚启圣的提议遭到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再加上朝中一些大臣也支持万正色,康熙帝顾虑尚未解决的西南吴世璠,决定暂缓进攻。
从这一时期开始,清朝实施迁界令,目的是打击郑氏王朝的海上贸易、挤压岛内经济空间、经济穷台。
此后几年,台湾岛内的粮食补给出现了严重问题,郑经下令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充军,可仍没办法解除危机。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朝廷的攻台决策有过历史与文学艺术相融合的巧妙演绎。
与今天的局面类似,康熙年间也面临南北两线作战问题,康熙朝定下的“国策”是先收复台湾,再西征噶尔丹。
然而就在准备平台期间,盘踞西北的噶尔丹蠢蠢欲动、大肆开疆扩土,意图走成吉思汗的老路,和大清一争天下。
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康熙迫切希望尽快收台,然后集中力量出征西北与心腹大患噶尔丹决战,可当时颁布的禁海困岛政策刚施行不久,若立即攻台,一来准备不足,二来相当于打自己的脸。
此时老奸巨猾的索额图看透了康熙的心思,他让自己的外甥、太子胤礽当朝向康熙提议武力攻台,大获圣宠。
康熙封索额图为特命钦差大臣,亲自前往福建督战。
索额图很开心,觉得此次平台有个七八分的把握,大概率能立功,再想想主要政敌明珠上次“抚台”的失败,心里不禁乐开花。
在处理与“平台铁三角”福建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和福建巡抚李光地等人的关系上,索额图比明珠圆滑得多,尽是些“开诚布公”“众志成城”的鬼话。
一番套路之后,索额图得到了三人的答复:不同意立即攻台。
姚启圣的意见(政治):台湾军心仍在,战机不成熟。
施琅的意见(军事):福建水师组建不久,缺乏海战经验,暂不能与台湾水师抗衡。
李光地的意见(经济):大战过后,百废待兴。若真攻台成功,台澎金厦三十六岛归顺后一下子多出几百万张嘴,一天就要吃掉一万担粮食,福建自顾不暇,哪有能力供养台湾?
李光地的见解得到姚启圣高度赞赏,甚至放到今天仍然适用。
设想一下,假如两岸排除掉美国因素实现统一,台湾势必遭到西方的严厉制裁——美台关系将瞬间脱钩至中美关系以下,进而对岛内经济造成严重震荡。
索额图不干了,首辅大臣大老远从京城跑到福建,不是陪你们仨耗的,于是索额图和姚启圣分两路给康熙上折子,请皇帝裁决。
关键点来了——康熙还是下令武力攻台。(实际上康熙得到的信息不全,姚启圣有三本追加的急疏被索额图兵部的小弟们扣下了)
皇帝严旨掷下,大家只能硬上。
在拟定作战方案时,考虑到施琅的福建水师和索额图带来的洞庭水师根本是两套班子,互相尿不到一个壶里,姚启圣只能安排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施琅率领直奔台湾,一路普赖率领抵挡金门刘国轩水师。
这颇有一点平津战役前傅作义排兵布阵的味道,当时傅作义把二十多万“中央军”摆放在北平至天津一线,准备“一旦不测”走海路跑;把自己的二十多万“嫡系”布置在张家口至北平一线,准备随时撤回绥远大本营。
可谓是用心良苦。
有时候一线的军事主官不是不知道“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好,可是现实条件真的不允许——姚启圣的“排兵布阵”后来成为索额图参他的一大罪状,此为后话。
水师出征前,姚启圣对施琅说:“普赖可以败,你不能!本督让你率水师主力出征,已经是冒了掉脑袋的风险了。万不得已,即使不能获胜,也一定把战船全都带回来……”
不久,海战的结果报回来了:洞庭水师全军覆没,施琅没能攻下台湾,但以较小代价击退了台湾水师,平安返航。
虽然大家都恭维说“不胜不败”,但当事人清楚,这个结果无疑是失败的。
索额图回京后,把责任一股脑推到了姚启圣身上,康熙当然知道错不全在姚启圣,但无奈这么大的事情总得有人背锅。
之后姚启圣主动辞职,请旨回乡丁忧。
位于厦门的福建水师衙门。
与电视剧中演绎的不同,真实历史上清朝并没有“两次攻台”,而是一击制胜,但这个一击制胜的过程同样曲折。
从水师大规模建设开始,用了三年方才攻克金门和厦门,之后停了两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郑经中风而死,攻台事项再度提上日程。
彼时郑氏王朝内部生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冯锡范、刘国轩掌握实权,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
姚启圣认为是时候攻台了,但万正色仍然反对出兵,于是姚启圣果断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帝也不满万正色反战,遂任命施琅担任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
此后福建沿海的作战兵力迅速提升至15万人,包括水师3万、步兵12万,俱受姚启圣节制。
全军高度戒备的情况下,清朝实施了整整两年的准备工作,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师两万余官兵、两百多艘战舰,出征台湾。
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登陆作战不同于其他作战,它对天气因素的要求极高,涉及台湾海峡的风向、海浪、洋流、潮汐、降雨、起雾模式等。
一般来讲,每年10月底到次年3月中台湾海峡的天气状况比较恶劣,风高浪急,不适合发起登陆作战。
台湾海峡的风能有多大呢?
对此只要观察澎湖列岛的地形与植被情况便可以体会——位于海峡中间的澎湖列岛土地大都光秃贫瘠,很多地方只剩下攀附在裸露岩石上的零星植被,仅有的一些树木多为横向生长,这显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澎湖地区天气预报,以6、7级风居多。
实际上,澎湖地区只要一入深秋改为东北季风,好天气也有6、7级风,8、9级风很常见,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施登陆作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比如:当满载士兵的小船准备登陆时,很容易被海浪打翻;严重的摇晃会导致士兵严重晕船而战斗力下滑;船身大幅度摇晃让炮火失准等等。
那是不是到夏天就风平浪静呢?
也不是,因为5、6月份台湾本岛及海峡经常有梅雨,7、8月份又时常受到台风影响,如果将作战周期按一个月计算,适合登陆的窗口期只有3月底到4月底和9月底到10月底。
除此之外,假如能够准确预判7、8月的台风情况,也可以在这俩月里抢一个速战速决的窗口期。
福建东山岛很适合作为对澎湖和南台湾的出征基地。它一方面距离澎湖近,另一方面在岛上进行军事准备工作也比较容易保密。
早在水师出征一年前的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682年6月10日),姚启圣和施琅就已经率大军抵达福建东山岛,进入战斗部署状态。
之后二人因出兵时机争执不下——姚启圣主张在当年或次年9、10月份出兵,施琅则主张在夏天挑一个没有台风的窗口期突袭。
最终康熙裁定施琅负责前线作战,姚启圣改任后勤保障,授予施琅绝对统帅权。
姚启圣军权旁落后,为避免施琅独得战功,转而支持和台湾谈判,但施琅主战意志坚决,且台方负责谈判的刘国轩不接受剃发易服,因此谈判破裂。
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1683年6月17日),康熙帝正式下令施琅择机尽速攻台。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综合判断风向等因素后,施琅率大军从福建东山岛出发,直扑澎湖。
当时台军主将刘国轩已得知施琅即将发起进攻,从台湾本岛调度大量兵勇到澎湖,并将商船以及私人用船全都改为军舰,准备决战。
施琅大军出发次日,台军哨船便发现清军踪迹,赶紧回报刘国轩。
六月十五日晚,施琅海军攻克澎湖南部的八罩岛,并将该岛作为澎湖决战的大本营。
十六日清晨,施琅率水师进攻澎湖娘妈宫港口,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派出台湾水师迎击,自己则在娘妈宫港口督战。
受风势阻挠,清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船突入台军,施琅不得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
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台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
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台军一部包围。
施琅本人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所幸没有失明;台军水师将领林陞被清军大炮打断左腿,林陞的负伤让台军失去指挥,施琅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整。
八罩岛又名望安岛,是澎湖县南部的一个乡,面积6.7平方公里。
八罩岛卫星图。施琅水师驻扎在此处时发现岛上竟有淡水,极大缓解了清军补给压力。
经过十六日一天的激战,施琅率军于十七日返回八罩岛。
八罩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上岛边的暗礁,而农历六月又是容易发生台风的时节,但庆幸的是施琅水师没碰到台风。
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率军进攻,被施琅击退。
十八日,施琅再度出击,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围的几个小岛,为总攻澎湖排除障碍。
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施琅水师在八罩岛连续休整三天。
二十二日清晨七时,施琅决定发动总攻,他将主力舰队分成三路:
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刘国轩总部驻地娘妈宫。
右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之后会合中央部队夹攻郑军。
左路共有50艘船,作为佯攻兵力,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
另有约80艘战舰作为后援部队。
澎湖天后宫旧称娘娘宫、天妃宫,施琅击败刘国轩后上表称“妈祖娘娘显灵襄助”,奏请康熙皇帝加封天妃为天后,故今称“天后宫”。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清晨,海面刮起大风,受海上西北风影响,台军顺着风势进攻一度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
至中午,大风受到赤道锋面带影响转为吹南风,转变成对清军有利。
施琅遂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以数船围攻台军一船,台水师全面崩溃,主要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
此役清军以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的代价,共毙伤郑军12000余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台军均向施琅投降。
刘国轩战败的消息一出,郑氏王朝内部无心抵抗清军,不久延平郡王郑克塽率众降清,结束在台湾的统治。
说来有趣,郑氏王朝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曾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吕宋岛,向海外寻求落脚地,但刘国轩阻止了该计划,力主向施琅投降。
倘若当时郑氏王朝真的向菲律宾吕宋岛全力进发,历史很可能会诞生一些今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十七世纪吕宋岛为西班牙殖民地,但统治十分薄弱,实际上大有可为。
澎湖海战失利后郑氏王朝的“方案B”,当时已经派出小股部队到吕宋岛试探性劫掠。
李敖有个节目,里面梳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个“小政权”的故事,比如:卫国、吴越等,最后他这样讲道:“台湾是偏安政权,在历史上就是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被统一。”
《清史稿》上确实是这样记载的——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疏报师入台湾,郑克塽率其属刘国轩等迎降,台湾平。
——清史稿 卷七
来源:宁月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