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录电影“单枪匹马”闯市场,从孤立无援到等待黎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2:55 1

摘要: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公映7天,票房艰难突破100万元。10月30日,影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仅仅拿到0.6%的排片占比,大多数影院并未排映。但是,《陪你到清晨》的上座率高达2.9%,同档进口片《一战再战》的排片占比5%、上座率1%。这其中有商业大片场次较多,稀释了

作者丨崔汀

编辑丨艾略

内地影院一年能上映数百部新片,但真正能被人记住有几部?如今又能吸引多少观众愿意走入影院静下心来,认真看完一部“与你我有关”的现实题材电影呢?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公映7天,票房艰难突破100万元。10月30日,影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仅仅拿到0.6%的排片占比,大多数影院并未排映。但是,《陪你到清晨》的上座率高达2.9%,同档进口片《一战再战》的排片占比5%、上座率1%。这其中有商业大片场次较多,稀释了观众的事实。不过,《陪你到清晨》确实没有浪费每一场宝贵的排片。

10月30日单日票房与排片

影片由田艳编剧兼导演,聚焦当代青少年心理疾病带来的现实问题。导演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安定医院住院部里的少年患者,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人精力无法集中,有人更是在自残,还有人一直念叨着想自杀。影片里的孩子们并非天生异类,可他们的心理此时出了问题,亟待治疗。

这样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社会责任的纪录电影,为何在市场中遭此极端冷遇?纪录电影的市场前景历来不佳,导演本人就是投资方,她为何要坚持完成这部作品?纪录电影在院线市场中如何才能抓住一线生机?

《陪你到清晨》于10月24日上映

单枪匹马,一部独立制作遇到的市场绝境

近日,导演田艳做客腾讯娱乐栏目《导演拉片工厂》,她在节目中对自己创作《陪你到清晨》的整个心路历程进行了回顾。观众能看到一个故事从萌芽状态,如何长成今天开花结果的“树木”。

田艳之前是资深媒体人,转型电影领域之后,她在2019年想制作一部围绕精神疾病角色展开叙事的故事片,由此便开始搜集素材和进行大量相关访问。2021年,她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被社会忽视的一个问题,她希望通过电影来找到这个问题答案。最终,田艳决定制作一部纪录电影来如实呈现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愈过程。2024年9月,《陪你到清晨》正式开机。

导演田艳在《导演拉片工厂》中讲述《陪你到清晨》的拍摄故事

影片经过6个月的拍摄宣告杀青。摄制组深入到北京安定医院的住院部,镜头跟随少年闭国锦,看到他的治疗全过程。观众起初看到的闭国锦,精神恍惚、身体多动、情绪波动不稳,他根本无法专心听课学习。这些问题看似无大碍,但闭国锦所在的广西一所高中,前不久经历了两名学生坠楼身亡事件。闭国锦意识到自己也存在精神问题,强烈要求来到北京治疗。

闭国锦经过数月的漫长艰辛治疗,终于康复出院回到家乡继续学业,影片到此缓缓结束。田艳在《导演拉片工厂》延伸解读,精神疾病是一种慢病,闭国锦后续仍然需要家长、学校的关心、医生的跟踪治疗等方式休养。在拍摄闭国锦的治疗过程中,镜头也拍到住院部的其他患者,有的孩子自残,有的孩子想自杀,如果他们不来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陪你到清晨》中闭国锦(左一)接受治疗

《陪你到清晨》作为国内罕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以客观的态度表达出振聋发聩声音——正视精神疾病,丢掉疾病羞耻,关注身边青少年身心健康刻不容缓。这是一部与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能产生密切关联的电影作品。它不是高成本大制作电影,也不是强行催泪煽情的故事片。它以真实的人物状态和现实场景,呈现出当代青少年鲜为人知的精神疾病问题。

可惜的是,影片上映后犹如泥牛入海,未能掀起市场波澜。

《陪你到清晨》选择在10月底的影市淡季上映,依旧无法获取多一点排片支持。10月24日上映首日,影片的排片占比仅有0.1%。而票房产出与排片息息相关,《陪你到清晨》首日票房仅报收9.2万元,观众想看也找不到合适的场次和影院,影片在市场中处于绝境。

导演田艳和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从电影上映之前就开始争取更多的排片场次。影片上映之后,田艳持续跑路演,她在路上写下了文章《一部中国纪录电影的自救》,继续为影片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而奔波。

导演田艳的导演手记:我是个执拗的人,认真的事情就会干下去

她的努力奔走并未白费,手记里写道:“昨日(10月27日)排片场次1012场,是首日排片的一倍了。在周一的冷淡电影市场上,几乎是零排片实现了13.27万的票房。上映四天的票房一直在走高,也有一些影院给予排片的支持,谢谢你们用微弱的光支持我们往前走。”

《陪你到清晨》为何在市场里举步维艰?田艳写道:“独立自行投资(电影),没有任何第三方资金,能最终院线上映的就非常少,因为独立投资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孤立无援。而《陪你到清晨》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导演田艳选择没有投资也要自己拍,注定是在“单枪匹马”闯入电影市场。如果她选择与其它电影大公司合作,一方面可能会遇到寻找投资碰壁的问题,面临几年下来都还没有经费到位的窘境;另一方面,即使有公司愿意合作,新的投资者就可能会“改变”田艳拍摄构思、创作方向。归根结底,投资者站在资本层面,需要考虑的是回报。田艳从创作者角度考虑,以自己和公司有限的投资能力进行拍摄,保全了电影创作表达的完整性。

文章结尾,田艳写道:“今天的太阳很好,我要继续努力去了。”身临这样的绝境,导演所追求的已不是票房层面的盈利,而是继续保持乐观、为影片争取多一点生存空间。在这份努力中,倘若有更多观众能够看到影片、关注到身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电影的力量善莫大焉。

《陪你到清晨》主创在腾讯娱乐观影团与观众交流

持续自救,纪录片的艰难生存之道

中国的纪录片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

凹凸镜联合创始人、纪录片导演张新伟作为从业者,他向《娱鉴》分析道:“2024年数据显示,一共有29部国产纪录电影(本文中,纪录电影指通过院线放映的纪录片)登陆院线,票房破500万的仅有6部,低于100万票房的片子多达18部,很多纪录电影本身制作成本就很低,宣发费用普遍不足,甚至连基本的物料制作都没有预算。纪录片的院线发行往往给创作者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赔本赚吆喝的窘境,承担着很大的成本压力。”

笔者在影院观看完《陪你到清晨》后,与值班的检票员小覃闲聊,他说道:“我们影院一直都有支持文艺片的习惯,这周坚持每晚黄金时间段给《陪你到清晨》排一场。不过,观众很少,基本都是个位数,来看的多是资深影迷,普通观众可能不知晓这部影片的上映情况。”

小覃一番话,道出了中小成本影片的辛酸。观众现在打开社交媒体平台,或者购票平台,大明星出演的电影肯定占据醒目位置,《陪你到清晨》可能要在页面上翻很久才能看到。而和《陪你到清晨》接近同期上映的纪录电影《成为大师》至今票房还不足五万,“绝境”是它们共同面临的境况:纪录电影在宣发层面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打不了铺天盖地的广告,电影上映也无人知晓。

登陆院线,意味着更高的宣发成本

导演张新伟谈到从业者的生活现状,感慨道:“纪录片领域的创作者,基本都是靠商单来养活自己。一部分作者的营收依靠政务宣传、品牌定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一部分作者以分集导演的形式,加入某个纪录片项目获得收入。这个行业的现状是岗位较少、待遇较差,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但我们欣慰地发现,近些年女性纪录片创作者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她们创作了一批口碑较高的作品。比如杨圆圆导演的《女人世界》、罗率导演的《最后的,最初的》,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通常聚焦普通人的生活问题,或是展现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历程,内容包罗万象,但几乎没有明星出场(演唱会纪录片除外)。这与当前电影消费者的理念并不对称,观众买票看电影,想看到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纪录片显然无法满足。也因此,纪录片极少在激烈的市场中与大片争票房。

当我们把视野投向全球,美国发行纪录片会首先考虑在艺术院线小范围上映,形成一定的口碑发酵之后,逐步扩大放映规模。纪录片的质量如果足够优异,多半会选择在下半年上映,随后在颁奖季造势,朝着奥斯卡等奖项迈进。即使只拿到奥斯卡提名,也能有助于影片票房的进一步增长,甚至打开海外市场。简而言之,美国的纪录片发行方式属于保护型、保守型,需要电影院线的支持,并且依靠稳定的观众群体,才能守住一小片文艺天地。

导演张新伟针对国产纪录片的生存发展,阐述道:“纪录片不能单纯指望“院线+网络分账”的模式收益。院线方面,很多纪录电影的宣发费用甚至是片方拿新媒体版权进行抵押换来的,这种“小成本+弱宣发”的组合,导致影片常陷入‘首周票房即巅峰’的困境;网络分账方面,在如今电影不景气的情况下,新媒体版权的收益也并不让人满意,如果没有很好的网站置顶位置推荐,一部纪录电影最后分账几千、几万块钱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谈到如何才能让影片尽可能收获回报,他表示“如何破圈,让更多人愿意看纪录电影是个难题”,至于投入方面,“在当下的电影行业下行的情况下,应该多方面地做成本回收。比如,互联网新媒体版权分成之外,还可以考虑国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版权收益、线下非院线放映的版权分成等。”

近年来,票房和口碑均取得佳绩的破圈纪录电影当属《里斯本丸沉没》

综上所述,纪录电影在我国电影院线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争取院线排片。我国院线已经有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还有电影“分线发行”的模式,这给中小成本影片、艺术片带来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艺联发行”或者“分线发行”只能选择在加盟的院线上映。一部新片如果不想放弃更多的潜在观众,还是会选择全线发行。

第二个难题是培养观众。这可能是纪录电影在当下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咨询了20位影迷,只有3位影迷在今年走进影院看过纪录电影。影迷群体的兴趣尚且如此薄弱,何况路人观众呢?导演张新伟也对纪录电影核心受众做了估算:喜欢纪录电影的观众大约两万人左右,票房大概在50万左右,外加户外题材、亲子题材有相应的观影人群,票房能够达到100多万左右,这应该就是纪录电影的基本盘。

观众的观影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行业工作,不是一位导演、一部影片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电影公司、影院、媒体等整个行业的通力合作。提到观众培养,张新伟讲述了一段经历或许可以给更多纪录片电影人以希望。2020年年底,一部名为《城市梦》的纪录电影登陆院线,上映首日全北京只有一场排片。纪录片自媒体凹凸镜为《城市梦》做观影团招募,在北京做了6场放映活动,联动全国十余座城市的观影团进行展映。“我们发现,观众并不是不愿意去影院支持纪录电影,但是影院没有排片,他们看不到。观影团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中间地带。”

腾讯娱乐观影团为《陪你到清晨》募集首批观众

纪录片创作者的核心目标是作品被观众看到,让影片中聚焦的问题得到社会的关注。正如导演田艳在文章《一部中国纪录电影的自救》写道:“我是需要这些孩子被看见,不要有更多的孩子面临这样的困境,希望每个家庭找出方法,希望老师多些医学常识,希望多一些医学生愿意从事儿童精神科这个专业。”

《陪你到清晨》在影院与观众见面之后,未来还会走上电视台、流媒体平台。今天、明天,以及更遥远的日子里,如果观众需要一部影片陪伴自己度过黑暗的夜并看到清晨,它可以是首选。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