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把它捧成“未来科幻经典”,《卫报》的影评人MarkKermode说这片子早晚得进影史;可《名利场》的RichardLawson直接泼冷水,说它就剩个华丽壳子,里子没东西。
2017年《银翼杀手2049》一上映,网上直接吵翻了天。
有人把它捧成“未来科幻经典”,《卫报》的影评人MarkKermode说这片子早晚得进影史;可《名利场》的RichardLawson直接泼冷水,说它就剩个华丽壳子,里子没东西。
猫眼7.3分看着还行,但点进去一看,夸的骂的能在评论区吵半天,这事儿搁现在都过去8年了,争议还没断。
夸的人咋说这片子的画面是真能打,罗杰·迪金斯掌镜,拍出来的灰色屋顶、放射性废土,每一帧截下来都能当壁纸。
本来想光看画面就够了,后来发现它还偷着学《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建筑风格,细节藏得挺深。
配乐也有意思,既留着前作范吉利斯的经典调子,又加了点工业噪音,听着就有未来那股荒凉劲儿。
主角K总纠结自己是不是“天生之物”,嘴里念叨着“出生即有灵魂”,这其实就是接着前作聊复制人的人性问题。
还有Deckard的身份谜案,前作没说透的事儿,续集也没直接捅破,留着观众琢磨,这点做得挺讨老粉喜欢。
演员表现也没拉胯,高斯林演K,没咋咋呼呼的,但那股子迷茫和挣扎全在眼神里藏着;
德阿玛斯把全息AIJoi演活了,明明是虚拟的,却让人觉得有温度;霍克斯的Luv,狠劲儿一点不输前作鲁特格尔·哈尔。
本来以为就是个科幻片,没想到能让人跟着角色琢磨“啥是灵魂”。
骂的点在哪不过夸归夸,骂它的人理由也挺实在。
最让人吐槽的就是剧情,谜题揭得太早了。
前作那种模模糊糊、让人越想越有意思的劲儿,续集里没了,好多事儿没等观众琢磨就直接说透了。
有人说它还不如《西部世界》,人家聊科技和自我的关系,能挖得更深,这片子就浅尝辄止。
维伦纽瓦的“慢节奏”也成了槽点,本来想靠慢镜头营造氛围,结果弄成了拖沓。
有的场景明明几秒钟能讲完,非得拉老长,注意力全被画面勾走了,等反应过来,剧情都快接不上了。
还有世界观的问题,未来洛杉矶里,满眼看去都是异性恋男性的视角,女性角色要么是工具人,要么没太多深度。
那些复古logo比如PanAm,看着挺酷,但跟片子想聊的“人性”“科技”没啥关系,就像硬插进去的彩蛋,反而显得多余。
明明能把画面做得这么细,咋就没顾上世界观的全面性呢?为啥会失衡其实这片子的问题,核心就是视觉和内容没搭好。
维伦纽瓦自己说“景观影响灵魂”,想用空旷场景表现K的孤独,这想法挺好,但没撑住。
拖垮了画面后来看《沙丘2》就知道,这种“场景驱动”的手法得有强剧情托着,不然画面再美也没用。
前作靠“留白”让观众自己想,续集倒好,用视觉把留白全填满了,比如“黑色out”记忆抹除,就只是为了推进剧情,没往“记忆和人性”上多挖,太可惜了。
再看看其他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用黑石讲人类进化,画面和思想拧得特别紧;《沙丘2》靠沙漠聊宿命和自由意志,观众看画面的时候也能跟着琢磨事儿。
但《银翼杀手2049》聊数字爱情,就靠Joi和K那点互动,没像《她》那样挖透“虚拟情感能不能算真爱”,哲学问题说得跟口号似的,没嚼头。
奥斯卡的结果也能说明问题,只给了个摄影奖,编剧奖啥都没捞着。
这不是明摆着嘛,业内也觉得它技术行,内容差点意思。
本来想靠着前作的口碑再火一把,结果因为这点失衡,成了“叫好不叫座”的典型,全球票房没达标,内地才七千多万,严肃科幻想在市场上讨喜,确实太难了。
说起来,这系列的命也挺有意思,前作1982年上映时票房扑街,被骂“华丽空洞”,后来靠剪辑版翻红,成了跟《2001太空漫游》齐名的经典;
续集倒好,没躲开同样的争议,只是前作是因为太超前,续集是因为没平衡好视觉和内容。
现在再回头看,《银翼杀手2049》不算完美,但也没那么差。
它的画面能当科幻片的教科书,只是内容没跟上。
不过说不定再过几年,大家看它的眼光会变,就像前作那样,慢慢品出味儿来。
而且现在AI这么火,片子里聊的“复制人有没有权利”“虚拟情感算不算真的”,反而越来越有现实意义了。
我倒希望以后的科幻片能学学它的画面,再补补内容的短板。
毕竟观众看片子,不光想让眼睛爽,还想让脑子动一动,要是能把这俩都做到位,那才是真的经典。
来源:财如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