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舟,渡科学星河(文化只眼)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8:00 1

摘要:当前,由国家电影局、科技部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的“跟着电影做科普”行动正在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进电影和科普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推动新时代电影和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前,由国家电影局、科技部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的“跟着电影做科普”行动正在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进电影和科普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推动新时代电影和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多部优秀电影成功带动公众参与科学话题讨论,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可观的“流量入口”,在全社会营造了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流浪地球》热映期间,“洛希极限”的百度搜索量比电影上映前暴涨数百倍;《独行月球》引发观众对月球环境、小行星防御等科学知识的广泛讨论;《流浪地球2》中呈现的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等,激发观众对科技未来的无限遐想;近期上映的《窗外是蓝星》通过3位航天员的独特视角,展现了震撼的太空景象和细腻的太空生活细节,吸引许多观众关注航天科技。

相较于传统科普方式,电影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构建出可感知、可代入的科学场景,将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观众在画面、音效和剧情的共同牵引下,自然而然地展开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思考,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单纯的公式讲解和静态图示更具吸引力与传播力。

从传播的视角来看,电影具有“资源枢纽”优势,能够有效串联起科技、教育、文旅等领域,从而构建起一个协同共生的跨界融合生态。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即“科幻十条”),为科技与影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流浪地球2》邀请众多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顾问,直接参与科幻电影的创制工作。影片热映后,不仅带动原著热销,更在互联网平台引发热议。电影中的科学元素及科幻场景,被转化为科技体验产品、科普研学等项目,有效推进了科普社会化协同,实现了“1+1>2”的科学传播效果。

当前,科普工作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我们期待能够全面激活“电影+科普”的融合效能,让光影中的科普活力充分释放,使科学更好地走进大众内心。

来源:钟燕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