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承恩,这名字其实一下就能把人拉回清晨开电视的日子。猫眼电影专业版近期晒票房,彻底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随手一捞数据,《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累计票房59.24亿元,135部挂上他的名号。数字砸在屏幕上是真实的,让人有点忍不住想问:这吴承恩到底是怎么做到?!
吴承恩,这名字其实一下就能把人拉回清晨开电视的日子。猫眼电影专业版近期晒票房,彻底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随手一捞数据,《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累计票房59.24亿元,135部挂上他的名号。数字砸在屏幕上是真实的,让人有点忍不住想问:这吴承恩到底是怎么做到?!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作品,电影票房累计也有35.57亿元,虽然跟前者还有两倍的差距,不过在如今的市场大潮里已属难得。原著IP被反复“消费”,观众每年都能看到新装的灵异故事。不管是张国荣的“画皮”,还是后来的各种翻牌,总有人买账,也总有人吐槽。
转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相关作品,数据也不算低了:6.74亿元票房。三国故事是全民题材,演义也好,史实也罢,影像市场一直有需求。只是,票房不如想象中蒸蒸日上,这一数字多少显得有点冷清。有人怀疑是不是中国观众看腻了,三国人物太过脸谱化?但转念一想,“三国杀”“金戈铁马”带来的话题还是常盛不衰的。
水浒传那组数字更有意思:施耐庵作品票房是3119万元。放在这里跟前面几个一比,就像一条鱼掉进海。其实细想水浒这部作品,江湖义气,梁山好汉,到底是否适合电影表达?一部好的改编,能否真的抓住现代观众的眼球?显然不是每个IP都能成为票房机器。
但这组数据比较起来,明显看出了题材的“流量密码”——神话奇幻好过人性江湖,幻想胜于现实苦难。吴承恩靠神魔故事通杀,蒲松龄抓住鬼怪怪谈,罗贯中和施耐庵的现实拧巴,接地气却不够炸裂。可以说,中国影迷选择的是逃离现实还是直面苦难?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吧!
忽然冒出个问题:古典文学的历史光环,真的决定了电影的票房表现吗?那种“顶流”标签,是不是都因追忆童年?猫眼的数据甩出来,网友们也同赞吴承恩“名副其实”。不过,这种顶流的形成,真和作者有多大关系?毕竟吴承恩本人也没想过有一天会被拿来算票房统计。时代拉动着角色,热度无关作者——说到底,是谁在制造“西游记”?!
再看业内IP改编风潮。某些出品方并不在乎文本原貌,反而热衷于剧情重构。比如2021年《新神榜:哪吒重生》,直接把神魔故事改玩了蒸汽朋克风格。票房突破5亿元,证明这一改编方向也能吸引新一代观众。但你说这跟吴承恩的原著有几分关联?好像是又不是,谁在乎呢?
而“聊斋”系列持续翻拍,从老港片到大陆网络大电影,《倩女幽魂》《画皮》《聊斋新编》,甚至短视频平台都有人在用聊斋IP做短剧营销。票房证明,古典IP强于原创剧本,至少对投资方有保障。但是真正买票进场的年轻人,多少认得蒲松龄,也许未必知道“画皮”的原作出处。
三国、水浒的情形更复杂。从《赤壁》到《水浒传》“洪太尉”,投资数亿却票房收效平平。是不是因为故事太复杂?或者人物性格不够容易被短平快的电影结构吸收?有观众觉得三国的智勇斗争太平面,缺乏情感。有人本能喜欢1938年黑白版《三国》,也有人只爱“刘备哭”表情包。真想明白,到底影视改编要不要完全忠于原著?没人说得清。
突然想到,其实每个票房数据背后,都是一群缔造传奇的导演、演员、制片人。吴承恩本人未曾亲手写过剧本,蒲松龄也没见过摄像机。市场是观众说了算的地方,有故事,无故事,都会有人买账,有人不齿,冷门或者热点,说白了大部分是炒出来的。
舆论场上,“名著影视化”一直有争——有人觉得,只有经过深度开发,才能激发出文学原著的价值。也有质疑,好的故事早就被消费光了,创新水分越来越少。业界人士反倒干脆:只要能赚票房,谁还在乎原著面貌?
但也出现了矛盾,一方面IP改编成票房收割机,一方面观众审美疲劳,期待有新东西冒出来。吴承恩的西游记改编总有新花样,但真的能否持续保持热度?这里面还有文化心理的投射。对中国人来说,“哪吒闹海”“孙悟空闹天宫”,是童年记忆。蒲松龄的“聊斋志怪”本身就带点民间习俗,人心鬼心,模糊在虚实之间。
调查显示,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榜TOP10里,只有两部用古典名著IP做底色,其余多数是现实题材或原创故事。不是所有文学巨匠都能用自己作品养活影业资本。说IP带票房是必然,也是偶然。
也有业内人反复推敲:作品的票房绩效,可能是内容加口碑,又加运气。比如2018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触动造就一波“现象级”,票房破11亿元。没有强IP支撑的国产动画很难有这么大的体量。那是不是反过来说,流量极大化是IP改编的天花板?
另一方面,有业内分析票房走势时其实都带点模糊。吴承恩名下135部作品,究竟有多少是依托原著精神生产的?部分小成本改编也能贡献票房,但精品也可能遇冷。比如2022年某部新编《水浒传》,票房不到一千万,但口碑不错。怎么解释这组矛盾?
再比如,网络电影、短剧票房统计口径不统一。一些自媒体以“名著改编”为噱头拉流量,实际创作内容与原著关联甚微。有没有可能,未来名著影视化会越来越模糊原问,走成一种“影像符号”?现在就愿意下结论,好像也说不准。
但数据终归不会骗人。猫眼作为第三方平台,这组票房数据,是以2024年春季前最新统计为准。结合广电总局和网络平台公开信息,记者查证的135部西游记相关作品,票房主要集中在头部几部动画和真人电影。某些短视频IP派生作品,未统计进来,这里其实还有提升空间。也许我们看到的,并非全部真实数字。
吴承恩、蒲松龄、罗贯中、施耐庵这几位,都未能跨越电影时代,但他们的故事活了下来。哪个IP赚钱多,哪个能长远流传,票房只是一个切面。真正在意的是观众有没有买账,还有创作者是否有诚意。这与作者本人关联有限,有时甚至相反。
其实嘛,票房数字并不等于文学地位。吴承恩“顶流”是现实,也是网络热炒的结果。谁主沉浮,还得看观众怎么看?影视市场的流量规律,时而清晰,时而混乱。
票房榜数据闪亮,名著IP流转不停。最终,这场数字游戏里,谁才是最大受益者?大约只有市场最懂——票房只是表面,内在的文学热情还需时间来检验。
来源:疏影横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