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刷短视频真累,刚点开一个萌宠视频,评论区先吵起来了“这肯定是AI做的!”“你眼瞎?这猫动得多自然”。
现在刷短视频真累,刚点开一个萌宠视频,评论区先吵起来了“这肯定是AI做的!”“你眼瞎?这猫动得多自然”。
不光是日常刷视频,连苏黎世电影节上都有人盯着演员脸看,怀疑是不是被偷偷换了AI脸。
好像所有人都被迫兼职当“AI判官”,看啥都先打个问号,这种怀疑慢慢成了心理负担。
提到AI做视频,就绕不开OpenAI的Sora。
去年十月一出来就锅,设计跟抖音差不多,竖屏划着看,输段文字就能出视频,大家都叫它“AI版抖音”。
当时不少人说“短视频进入自动驾驶时代了”,刚开始我也天天刷,觉得“哇这也太真了”,树叶晃动、人物表情都特自然。
但没几天就腻了,画面再真也没内容,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套路,三周评分跌到2.8,一点不意外。
Sora的问题不只是内容空,成本还高得吓人。
按之前的定价算,生成一条视频要花1美元算力钱,用户一天能做上百条,OpenAI就算让受邀用户免费玩,也扛不住这消耗。
传统短视频平台靠用户免费做内容、广告商给钱赚钱,Sora倒好,每条内容都在亏钱,这商业模式能撑多久真不好说。
Sora没留住的注意力,全被AI宠物短剧抢走了。
外网那个《真假猫咪公主》,剧情就是老套的“千金归来”,画面一看就很AI,猫的毛发都有点假,结果单集播了1.8亿次。
咱们国内更早,去年六月就有《比熊殿下她权倾天下》《霸总雪纳瑞爱上我》这种剧,更离谱的是,有些剧的广告报价能到8万一条,快赶上真人短剧了。
我觉得大家看这个不是看剧情多好,就是图个乐。
猫主子演霸总、比熊当权臣,这种反差感太戳人,再加上“讨厌周一、喜欢周五”这种网络热梗,完全就是网友的“赛博嘴替”。
明知剧情狗血,还是忍不住刷,毕竟累了一天,看个AI猫片笑一笑,比看正经剧轻松多了。
观众看得开心,影视圈的人可坐不住了。
美国演员工会直接发公告,说“真实演员才能让故事有生命”,反对用AI合成演员当噱头。
不光是反对,他们更怕的是AI偷偷扒网上的演员视频训练模型,现在没什么立法能管这事,等于自己的“饭碗”被人偷偷端走,还没地方说理。
更让他们紧张的是AI演员蒂利・诺伍德。
这姑娘(准确说是AI)去苏黎世电影节走红毯,还有自己的社交账号,会发工作行程、跟粉丝互动。
创造她的人说,好莱坞从一开始防着AI,到现在主动找蒂利合作,也就几年时间。
毕竟AI演员成本低、行程可控,还不会耍大牌,对陷在预算和罢工里的好莱坞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本来刷视频是放松的事,现在却成了“体力活”。
我身边朋友刷视频都有职业病,先盯着画面找AI痕迹:“你看这光影,AI做的就是不自然”“这猫尾巴动得太机械了”。
不光是日常刷视频,看个电影预告片都得在评论区问一句“这是不是AI剪的”。
牛津大学有研究说,现在网上一半多的内容是AI做的。
大家之所以这么紧张,一是怕被骗,二是怕丢面子要是转发了一条AI做的假新闻,被人指出来多尴尬。
但这种“鉴假”习惯真的累,本来是来获取快乐的,结果搞得跟当侦探似的,把观看的乐趣全磨没了。
更离谱的是,“真实”现在居然能当商品卖。
OpenAI推出了去水印服务,花钱就能去掉AI生成的标记,言外之意就是“想让别人信这是真人做的?掏钱”。
还有些人反过来操作,把真实发生的离谱事打上AI水印,评论区吵翻天,没人知道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以前我们看东西都信“眼见为实”,现在得先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会不会是AI做的?”这种怀疑慢慢变成了常态,甚至影响到了日常判断。
比如看个感人的视频,本来都快哭了,突然想到“这该不会是AI合成的吧”,情绪瞬间就没了。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被AI“操纵”的感觉。
要是看了一条AI做的视频,跟着生气、感动,最后发现是假的,那种“被耍了”的愤怒特别强烈。
这不止是能不能分清真假的问题,更是尊严的问题我们的情绪居然被一堆代码随便摆弄。
AI做视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鲜体验,也让更多人能轻松创作,但热闹背后,行业乱了,观众累了,连“相信”这件事都变难了。
现在大家吵来吵去,其实根本问题没解决:我们到底想让AI在创作里扮演什么角色?是帮人类打辅助,还是直接替代人类?
可能现在就是个过渡阶段,等哪天我们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或者立法能跟上技术的脚步,这种又爱又恨的日子才能结束。
但至少现在,我们还得继续当“AI判官”,在真真假假的视频里,找一点属于“真实”的安全感。
来源:滕王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