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和女儿一起去看了电影《陪你到清晨》,官方将此片定义为“国内首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在选择哪家影院去看电影时,我注意到,平时我们去的几家离家比较近的影院,都没有这部片子的排期。
前天和女儿一起去看了电影《陪你到清晨》,官方将此片定义为“国内首部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在选择哪家影院去看电影时,我注意到,平时我们去的几家离家比较近的影院,都没有这部片子的排期。
影片是10月24日上映的,女儿说想要我陪她一起去看。她在影片一上映就关注到了,说明她对这方面的题材是比较敏感的。她要我陪她去看,我知道是为了给我”科普“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知识。她希望我多了解,以对她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解。因为她目前正深受心理方面的困扰,她觉得即便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她的人,也还是不够理解她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高中男生,家乡是广西,口音很明显。从专业医学角度,他被诊断为重度焦虑抑郁,并且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他的叔叔带他来到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
他的心理困境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家庭、学校、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离异的家庭、沟通的缺失、学业的压力以及他自身可能比较敏感,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导演在创作时非常克制和善良,并未在片中突出展现少年“发病”时最具冲击力的时刻。这样的处理应该是为了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同时也想向观众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有心理困扰的孩子,大部分时间看起来可能很平静,那些短暂的情绪和行为异常,正是他们发出的、需要被高度重视的求救信号。
在片中,唯一展现出孩子情绪激烈的地方,也只是克制地抽泣——当他跟心理治疗师进行对谈的时候,提及他从很小就没有见到过妈妈了,直到去年上高中,妈妈才来看过他一次。而他的父亲对他比较冷漠,因为离婚后再娶,又有了妹妹。他很想跟后妈及妹妹和睦相处,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暖,却不得。看着孩子因渴望父母的爱而不得,却仍然只是克制地抽泣,让人心里真的很痛。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根本不配为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世间,却不给予他们应得的爱与关怀,这样的人甚至不配为人!
影片的最后,少年从医院出院,坐高铁回广西。他的父亲在电话里甚至表示,他不去接孩子,孩子也可以自己回家。虽然最后他还是来接了,但是从他在电话里说的话,我对这样的父亲也不抱任何希望。这样的人太冷漠!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是渴望父亲的关爱,哪怕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哪怕只是一点点行为表示出他还是爱自己的,他都很渴望。就像沙漠中饥渴已久的人,哪怕一滴水,也可以让他缓解一下,让他可以充满希望地等待找到更多的水源。
相对于主人公从头到尾,绝大部分时间的平静甚至喜悦的状态,影片中其他小病友的表现其实更让人心痛。其他孩子在镜头里都已经进行了面部马赛克的处理,所以有很多更真实的”发病“时惨烈的状况。有孩子用脑袋撞墙;有孩子委屈地哭泣求医生不要那么严格地要求他做行为认知方面的训练;有孩子为了止住自己毫无来由的笑,掐自己;有孩子不停地说她想死,没有任何理由就是想死......
当这些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会让TA们集中待在一个医生称之为”兴奋室“,实际上这是一个有很多看护人员的”安全屋“。当孩子情绪激烈做出自残自伤行为时,医生和看护人员会全程陪伴,安慰,有必要时会将其绑在床上进行控制。从影片里医生跟这些孩子的对话来看,他对孩子们的这些状况是很淡定的,可见他见过太多。但我相信,作为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这种状态,一定是痛不欲生。
我个人观影后的感受是,影片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是如实呈现,而是有所美化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于广泛的大众、尤其是尚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够清晰地“看见”和“承认”这些现象,本身应该会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击。在一个习惯将心理问题“污名化”和“简单化”的社会里,大胆而直接地将这些问题呈现在大银幕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敢且深刻的行为。它迫使社会无法再回避。
电影并非只聚焦于孩子本身,而是展现了家庭、学校、医疗系统构成的复杂网络。它深刻地揭示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的体现。父母的焦虑、教育的压力、医疗资源的匮乏,这些都是“现象”背后的“结构性问题”。电影通过呈现现象,间接指向了这些更深层的社会根源。
这部电影并没有在120分钟内给出深刻的心理学分析,但希望它成功地打开了公众讨论的闸门,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和教育工作者在观影后开始反思和对话——“我们的孩子/学生,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情绪?”“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
来源:阿宝侃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