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媒坦言“韩国电影崩溃”,数据显示,韩国全年仅17部电影开机。长此以往,电影行业前景堪忧。照此趋势发展,两年后韩国观众或许将陷入无片可赏的尴尬境地。
最近电影圈的消息有点让人揪心。
韩媒坦言“韩国电影崩溃”,数据显示,韩国全年仅17部电影开机。长此以往,电影行业前景堪忧。照此趋势发展,两年后韩国观众或许将陷入无片可赏的尴尬境地。
咱们这边也没好到哪去,尔冬升前不久出席活动时直言,2027年金像奖可能面临无片可选的尴尬。
以前总觉得韩影是“尖子生”,每年都有爆款输出。
可现在再看,那些有热度的韩影韩综,大多是Netflix这类流媒体拍的,跟韩国本土制作没多大关系。
《首尔之春》的导演金成洙都坦言,韩国电影根本没人拍了。
想想几年前,韩国电影一年能开机近百部,现在骤降到17部,这落差确实有点大。
咱们国内电影市场也进入了“冷静期”。
以前动辄斥巨资拍大片的大厂,现在都变得小心翼翼。
猫眼今年就开了《飞驰人生3》这些重磅项目,但备案的新片没几部。
自阿里影业更名为大麦娱乐,投资趋于审慎,除张艺谋执导的《惊蛰无声》外,所涉项目多为轻体量之作,如《偷偷藏不住》电影版,彰显其别样投资策略。
万达、博纳这些老牌公司,今年也各自只开了一个大项目,博纳的《四渡》比起往年的大片体量,明显降了级。
本来想吐槽大厂太保守,但后来发现他们也是怕赔钱。
去年不少大导演的片子都没赚到钱,资本自然不敢轻易出手。
有业内人士说,现在大厂更愿意收发行费稳赚,不愿再砸钱联合投资。
这可苦了纯电影制作公司,既少了资金支持,还得多掏一笔发行费,日子是真不好过。
就在传统大厂收缩的时候,一批“跨界选手”站了出来,硬是撑起了今年的电影开机量。
最让人意外的是剧集公司,以前专攻小屏幕的他们,现在纷纷下场拍电影。
去年新丽传媒折戟于《异人之下》,本以为会有所收敛,不料今年反倒在电影领域加大投入。不仅筹备《情圣3》,还与陈思诚携手打造《神探之痕迹》,更邀雷佳音、周迅共演《年夜“犯”》。
爱奇艺影业也不含糊,凭借《捕风追影》赚了之后,直接开机了陈坤、肖央主演的《1840》,还扶持新导演拍小体量影片。
这些剧集公司敢在冷市入局,一方面是剧集市场利润不如以前,得开辟新业务,另一方面,估计也是圆了老板们的“电影梦”。
除了剧集公司,宣发、经纪公司也来凑热闹。
麦特影业今年开了6部新片,大多是女性题材,周雨彤一人就演了两部。
不空娱乐更有意思,成立了新公司,不跟风拍女性题材,反而瞄准了AI这类新颖题材,还请了姜武、雷佳音拍《笑解迷心》。
泰洋川禾、天浩盛世这些经纪公司,也成立了影视子公司拍电影,而且没局限于捧自家艺人,看来是真想在电影圈站稳脚跟。
很显然,这些跨界选手的加入,让电影市场多了不少新玩法。
张一白甚至尝试剧集和电影套拍,用《值得爱》的原班人马拍了《爱是愤怒》,虽然剧集没火,但这种尝试挺有新意。
个人觉得,跨界不是瞎掺和,剧集公司的叙事优势、宣发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说不定能给电影行业带来新活力。
电影市场的寒冬还没完全过去,但现在看来,危机中也藏着新机。
传统大厂的收缩让市场少了些浮躁,而跨界选手的入局带来了新题材和新玩法。
以前电影市场是大厂主导的“大片时代”,现在中小体量的创意项目越来越多,新导演也有了更多机会。
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转型。
以前的商业模式不管用了,大家都在摸索新路径。
跨界力量的加入,不仅撑起了开机量,更让电影创作变得更多元。
说不定再过两年,我们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电影,而电影市场也能在这场调整中,迎来更健康的发展。
毕竟,观众想看的是好故事,只要内容过硬,不管是谁拍的,都会被认可。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