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一部叫《少林俗家弟子》的片子上映时,片头居然有个设定,让人听了直发笑:片中有个角色取名“李连杰”,弄得像在演一出戏中戏,观众一看就会问,这是真巧合还是真心戏法?
《少林俗家弟子:没有李连杰,他们竟然自己“造”了一个》
1982年那部《少林寺》像一颗炸开的大烟花,把整个华语动作片市场照得通亮。
三年过去,香港和内地一拨人盯着那道光,想把它搬回自己的场子里。
1985年一部叫《少林俗家弟子》的片子上映时,片头居然有个设定,让人听了直发笑:片中有个角色取名“李连杰”,弄得像在演一出戏中戏,观众一看就会问,这是真巧合还是真心戏法?
这出戏的底牌是什么,谁来押注,最后输赢如何,成了影迷茶余饭后的谈资。
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和香港电影人都有个共同信念,碰到热潮就要上车。
1982年《少林寺》票房破亿的消息传来,带动了大量合拍尝试。
片子要面子也要里子:香港有制作经验和资金,内地有武术队伍和真实的少林符号。
出钱的人盯着票房,导演和制片看着连锁效应,演员们则在台前台后琢磨机会。
电影市场里最难模仿的,往往不是招数和布景,而是那个人——能把武打和气质一并带到银幕上的巨星。
这部1985年上映的《少林俗家弟子》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携手香港嘉民娱乐、三羊影业合作,定档在8月8日。
香港票房记录最后定格在260万港元。
与当年口味相近的几部作品比对一下会更清楚:同期《木棉袈裟》票房达1516万,《八百罗汉》有707万;当年票房冠军《福星高照》更是拿下3075万。
数字摆在那儿,观众投票用钱包说话,片子没占到便宜。
台前幕后的阵容看着体面:华山导演手握经验,监制与策划有朱牧,主题曲由徐小明演唱,写出来的名单让人觉得这回是要认真干票大的。
剧组的虚实混合得蛮有意思。
男女主角范冬雨、何晴、赵小锐、王赤都是从内地来的新人,大家都带着一份想证明自己的劲头出现在镜头前。
赵小锐后来在1998年版《水浒传》里演李逵,让人记住他那股北方豪放的气质;何晴后来在电视剧版的四大名著里都出现过,成了不少观众印象里的“熟面孔”。
范冬雨演完这部片子后走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来又做武打动作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桥梁。
可这些人起点虽好,缺的还是那一种能把票房拉起来的超强吸引力。
关于片子要“造人”的桥段,算是制作方折腾中的一出戏。
原本他们的想法不是出奇地走偏,而是实在拿不到李连杰这样的主角。
李连杰那会儿从《少林寺》一路爆红,天赋和形象加在一起,成了难以复制的存在。
剧组为了弥补这个短板,采取了个大胆的做法:剧本里安排了一个角色,名字就写着“李连杰”,由贾宝德出演。
贾宝德是浙江省武术队的一员,在散打81公斤以上级别有省级比赛三连冠的成绩,硬底子不假。
拍片顺序上,他先在《少林小子》里跑过龙套,拍完再来这里,算是武术演员里干活利落的那类。
镜头里有人会心一笑,台下看的人眼神也复杂,一方面好奇,另一方面又觉得像是在用名字换明星效应。
把真实明星的名字当角色名,这是把观众当傻瓜般的一招还是另有盘算?
有位老影评人当年说过一句话,意思是:观众能被逗一次两次,逗多了就不来了。
票房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片里再多动作设计,再出彩的海报画面,没人能硬把那种明星自带的磁场拼凑出来。
贾宝德的功夫可以在打戏里看出一二,镜头也认可他的技术,但屏幕讲故事的是人物,很多观众更需要一个能让他们跟着喊“这是我的英雄”的面孔。
画面上的那张国画风海报是片子的一道招牌,画家范曾亲自出手,画风有劲有骨,笔墨之间尽显功夫江湖的那种苍劲与豪放。
海报上方题字则由许世友将军笔书,许将军少年时在少林寺练过功夫,算是名副其实的俗家弟子。
拿到这样的视觉和人脉背书,制作方把面子做足了,外界看了都点头称赞。
片方在宣发上也没省劲,宣传语、海报、明星访谈一个没少做。
观众看热闹的眼睛多,笑话不笑话还得靠影片里真正能动人的内容来说话。
剧组里有意思的细节不少。
韩海华带来了“嘉兴掼牛”的绝活,那套看起来像地方技艺的招法,被安排进几场打戏里,效果有时候出乎意料地带气氛。
王赤在片里除了演戏还兼任武术指导,他后来借着电影里的摸爬滚打,把“王家班”组建起来,做些动作片里的反派出场。
有人在片场记过一段小插曲:导演对着几位新人说,“动作不用太花哨,得让观众知道打得清爽利落。”演员们笑着回话,“那就打得干净,别把观众弄迷糊。”那幕场景,像当年电影圈里一种土法炼钢的状态,既紧张又热闹。
市场反应出来后,片子在港岛那边的票房并不温暖。
影评人把它归为一次失败的模仿实验。
入场观众里有人感慨,那是个靠名字和情怀生意的年代,观众更愿意为真实的英雄形象买票。
片方的大牌画家和名将题字带来的光环掩不了中间的空洞。
跟观众心里那种“看见真功夫就爽”的期待相比,台前那点刻意的制造反而显得有点尴尬。
放映之后,演员们各自找到了新的路。
范冬雨没有再作为男一号频繁出现在观众面前,却在导演系里把学业当成职业的另一条路。
他后来参与的幕后工作让人记住他的名字。
王赤靠着片中的武术动作被看见,他的反派形象在另一部片子《无敌鸳鸯腿》里再次发力,成了圈里口碑不错的武打演员。
赵小锐和何晴的命运较为平缓,但稳扎稳打,几次重要电视剧里都有出彩表现,从这部片子走出来后,成了观众记忆里的熟面孔。
这个结果说明了一点:一部电影若是没成名,它并不意味着参与者就完了,反而是一堂昂贵的训练课。
回头看这场“复制秀”,能学到的东西不少。
电影工业里,有些元素可以外包装得漂漂亮亮:海报、题字、武术指导都能堆在一起;最难搬的却是那股能牵动大众情绪的力量。
明星自带的影响力不是能用道具替代的。
片方用名字去填空的做法显得直白却不够巧妙,观众感受到了被取巧后的空洞感。
制作经验告诉人们,想靠某个公式复制成功,往往会忽略环境与人物气质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迷们至今还会在网络上翻出这部片子的老海报和剧照讨论。
有人笑称那次“做了个李连杰”很有创意,也有人说当初真应该去找个更有辨识度的主角。
讨论里夹着怀旧情绪和对八十年代电影工业勉强应付的同情。
社交平台上,电影片段偶尔被做成梗图,旧影评被翻出来重读,证明这部片子即便失败也没被彻底遗忘。
电影市场不断转型,合拍片的逻辑也在变化,今天的制作人比那时更懂得平衡明星效应和剧本质量。
文末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把明星名字放到角色里,是勇气还是戏法?
回答可以留给每位读者。
很多人会说,那是当年一帮制作人想用最快捷的方式把观众拉进影院的念头。
也有人指出,这档事儿反映出一种行业心态,见风就涨,见热就做。
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在评论里说出自己的看法:你觉得用这种方式去靠“名字”换票房合理吗?
若你是当年的观众,会不会走进影院买张票来看这部片子?
请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区,让旧事在新讨论里再热一回。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