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下一个台风》监制方励:无妄卷入网暴,影片本身也和“反网暴”有关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9:31 1

摘要:《下一个台风》由李玉导演,张子枫、张伟丽、李心洁、姚晨等主演,讲述了台风刚过的海岛之上,一只眼受伤的城市女生林沫沫(张子枫 饰),与岛上土生土长的失语女孩阿汐(张伟丽 饰)结识,用友情对抗人生的台风。不料,席卷她们的下一个台风突如其来,她们试图在废墟中重建自我

近期,电影《下一个台风》登陆全国院线,上映之前,其监制方励被卷入舆论,影片未上映就遭到部分网友抵制,引发多方关注。

《下一个台风》由李玉导演,张子枫、张伟丽、李心洁、姚晨等主演,讲述了台风刚过的海岛之上,一只眼受伤的城市女生林沫沫(张子枫 饰),与岛上土生土长的失语女孩阿汐(张伟丽 饰)结识,用友情对抗人生的台风。不料,席卷她们的下一个台风突如其来,她们试图在废墟中重建自我,在逃跑和迎风而上中做出抉择。

上映前,九派新闻在北京采访到了方励。聊到近况时,其称,《下一个台风》是一部有关“反抗”的电影,“反网暴”,但没想到生活中自己也遇到了不可控的网络生态,会被莫名其妙牵进去,“我跟这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被无妄地给卷进去。”

71岁的方励是电影制片人、编剧、监制、导演,曾制作拍摄《里斯本丸沉没》《后会无期》《观音山》《苹果》等多部电影,同时也是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与无人系统领域的专家。在《里斯本丸沉没》路演时,他曾说,为拍这部戏,自己“把钱都花完了,五张信用卡全部刷爆,房子也全卖了”。

方励。图/《下一个台风》官博

和九派新闻的对谈中,方励自述是个贪玩到极致的强迫症,从小好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喜欢摄影,少年时爱上文学,做导演算是一个本能的爱好,做电影只是阴差阳错,结果慢慢痴迷。

采访中,方励还回忆了多年前曾建议王超在湖北武汉拍摄《江城夏日》的趣事,该片曾在第五十九届戛纳电影节夺得“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大奖。他称自己和武汉很有缘分,不仅是武汉大学荣誉校友、武汉地质大学的客座教授,也和武汉本地多所高校有过长期合作。

“特别喜欢武汉,武汉特别适合拍电影,有两江交汇,有武汉三镇,有山,有起伏,有岛,有河流,它就很丰富。”方励说。

以下是九派新闻和方励的对话:

【1】影片和抗争、自救有关

九派新闻:从《里斯本丸沉没》到《下一个台风》,你近年的作品似乎总与“记忆”“创伤”和“救援”相关,这种题材选择上的延续性,是出于什么?

方励:不是刻意选择,我们做电影都是有感而发。《里斯本丸沉没》是阴差阳错,我一开始是为了帮大家把船找着,在找船的过程中被触动,继续往里走,越走越收不了场,决定花很大的代价,把这些让人心碎的故事、难忘的情感都分享给公众。

《下一个台风》是女性题材电影,和李玉导演合作,我更多是一个辅助者。做《下一个台风》最原始的冲动是2017年台湾青年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杀,我们对此都很震惊,李玉导演发了一个她在去世前七天的采访,看完,我也掉了眼泪。

所以李玉导演就有个心愿,做一部电影纪念林奕含,把这样一个冲动和感觉用在我们新故事的创作里,李玉导演当时就讲女性在遇到侵害的时候,不能畏惧,要抵抗回去,尤其是遇到污名化甚至网络暴力的时候。

总之,影片和抗争、自救有关,故事里面,两位都是遭遇过侵害的女性,她们互助、并肩而立、走出伤痛。

九派新闻:《里斯本丸沉没》用纪录片还原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下一个台风》用剧情片呈现一个尖锐的当代社会议题,这两种形式在抵达观众的力量上,有何不同?

方励:首先题材完全不一样。《里斯本丸沉没》之所以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是因为如果虚构一个故事,我可能完全没有这么大的冲动。我刚好在历史最后一个窗口“抢”到了这些还健在人间的亲历者,这是很珍贵的一个机会。既然是亲历者口述历史,就只能是用纪录片的方式。我们创作的初衷也都是一样的,没有情感、没有打动、没有冲动、没有欲望是做不了电影的。

《下一个台风》这边,李玉导演的初衷是非常心痛林奕含的去世,我们想知道女性遇到这些不幸遭遇怎么抵抗回去,所以它是对污名化的反抗,在构思过程中,我更多是配合李玉导演。

海报。图/《下一个台风》官博

【2】网暴把影片宣传的声音压制了,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恶意的

九派新闻:《下一个台风》在上映前因场外因素陷入舆论风波,并遭遇抵制。当一部电影在被人“看见”之前就被“定义”,甚至被“拒绝观看”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方励:网络生态不可控,谣言满天,我也是莫名其妙被牵进去了,我跟这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被无妄地给卷进去了,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要上映,我都不大关心被造谣。

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者说是老年人,我觉得一个年轻演员的离世让人很心痛,我是非常理解的,网暴也不是对我一个人,只是这回我刚好就首当其冲了,刚好我们有一个新电影,当然会产生一些影响。

我们的这部电影毕竟是文艺片,李玉导演的影迷是有一定基数的,这些人不会受影响,我们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有这些杂音在,我们自己宣传的声音出不去了,电影最后还是看口碑,打不打动人、能不能在年轻女性群体里引起共鸣,这是上映以后会有的,但在此之前太多网暴的声音把宣传的声音压制了。

九派新闻:片方声明“坚持上映,绝不撤档”,是否上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和立场?

方励:这部电影就是反网暴的,影片里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张子枫演的这个角色被侵害、被伤害、大量遭遇网暴但没有屈服,张伟丽演的那个角色,和母亲一起在渔村里被污名化。所以这本来就是一个“反抗”的电影,戏外我们也遭受网暴,我们都叫《下一个台风》了,结果我们也遭遇了一个台风。

电影里,最后主人公战胜台风,让台风拐弯儿了。那我们遭遇网暴这个台风时,我觉得就要迎风而上,不是我们有多牛,而是我们的意愿就是要抵抗这种不良谣言、恶意中伤。

海报。图/《下一个台风》官博

九派新闻:你是纪录片工作者,其实应该会秉持着“用事实说话”的信念。你怎么看近几年一些无确信事实依据却网暴别人的现象?

方励:它不光是伤害很多无辜的人,更糟糕的是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但我理解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是恶意的,中间总有一小撮人为了耸人听闻,蹭热度、赚流量。

九派新闻:《里斯本丸沉没》口碑出色但排片有限;《下一个台风》预售情况亦不理想。你曾为《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如今如何看待票房与电影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你觉得当下市场这类影片的出路在哪里?

方励:我对投资人要负责,票房对我们来说,在意的点其实是“有多少观众看到了这个电影”,这对作为创作者和制作者的我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做电影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

我们现在遭遇了网暴,喜欢李玉导演作品的观众有一个基数,不会相信这些无聊的谣言,但谣言推送的群体里好多是不明真相的路人和逝者的粉丝群体,她们可能很爱戴自己的偶像,其实我作为一个做父亲的人,跟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也非常希望知情者站出来说两句。我非常体谅那些粉丝群体,粉丝们非常心痛自己的偶像生命消失,我一样觉得很心痛,为他的家人感到惋惜。

【3】“贪玩”进入影视圈,感性为人、理性做事不矛盾

九派新闻:你身为地球物理学者和海洋技术专家,这层背景,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沉船定位和历史还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理工人文交织的思维方式,让导演方法论会有不同吗?

方励:我这个人是个贪玩到极致的强迫症,从小好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喜欢摄影,少年时爱上文学,(做导演)算是一个本能的爱好,做电影只是阴差阳错,当时遇到了王超导演,他是作家,也是第一次做导演。

做第一部电影《安阳婴儿》的时候,还不知道拍电影要先许可,没有许可就成地下电影了,所以完全是阴差阳错,因为好奇闯入,第一部电影做完以后,被观众的热情打动,慢慢地开始想多做几部电影,当遇到比较同步的合作伙伴的时候,就一直做下去了。

做电影,每次都是不同的地理环境,走了一片天、一片地,又交了一群好朋友,而且最有魅力的是,电影活得比我们人的生命要长,这就很好,这比攒多少钱、买多少豪宅、买多少古董字画强,因为我们后代能看到我们曾经历过的时代。所以我觉得电影是一个最有魅力的历史记录,以及对我们生命和生活的记录。

九派新闻: 在生活中,你是感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

方励:我感性为人、理性做事儿。凡是从心里流淌的情感、情绪、幻想、梦想、心愿、爱好,这是我活在人间的目的。但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必须理性,要讲职业规范。

我当了15年的足球队长,踢了15年足球,会发现即便喜欢足球,但场场都输,没有基本功也不行。我们决定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得追求职业训练、非常严谨地去做成。所以感性、理性一点都不矛盾。

张子枫剧照。图/《下一个台风》官博

九派新闻:推介一下《下一个台风》的亮点?

方励:你喜欢拳击的话,去看了,一定会惊着,张伟丽第一次演电影,把我们都惊着了,但这个跟伟丽的人品、她少年的一些阅历都有关系,她也是苦孩子出身,从小长大的过程中也遭遇过霸凌和污名。

张伟丽、张子枫两个演员都演得非常好,她们都是有感而发的。这部电影摄影师是台湾摄影师余静萍,她拍过很多渔村的电影,在台湾,她从来没有见过渔排(海洋牧场),她说这个景太独特了,影片影像风格上非常优美,而且非常独特,想想看,成百上千的人漂在海上,它是个社区,左邻右舍都在海上,天天走路都摇摇晃晃,渔排上还有便利店、超市、餐馆、KTV、台球厅。

九派新闻记者 周雨禾 北京报道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