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摘得未来科学大奖的 “恐龙院士” 徐星一句话炸了锅:“100 年后若看到类似霸王龙的生物,我绝不惊讶”。这位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中国科学家,最近在上海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让 “恐龙复活” 从科幻照进了科学畅想。
刚摘得未来科学大奖的 “恐龙院士” 徐星一句话炸了锅:“100 年后若看到类似霸王龙的生物,我绝不惊讶”。这位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中国科学家,最近在上海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让 “恐龙复活” 从科幻照进了科学畅想。
但别被《侏罗纪公园》骗了 —— 电影里从琥珀蚊子提取 DNA 的套路,早被科学证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解释:“DNA 最多保存百万年,6600 万年前的恐龙 DNA 早碎成无法拼接的碎片”。即便有学者尝试从化石中提取古蛋白,数据量也远远不够。
真正的突破口藏在新技术里。徐星透露,科学家正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手段另辟蹊径:不是 “复活” 远古恐龙,而是基于对恐龙的精准认知 “制造” 相似生物。如今我们已能靠化石还原恐龙羽毛颜色,这为基因编辑提供了基础 —— 比如通过修改鸟类基因,唤醒其体内沉睡的恐龙特征。
不过难点仍不少。黄乘明指出三大关:基因缺口难填补,现存鸟类与恐龙基因差异已过大;人工子宫技术尚无法培育大型卵生生物;就算造出来,没有史前生态环境也难存活。但徐星强调,科技进步速度远超想象:“十年前谁能想到 AI 能帮我们分析恐龙演化?”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已成为恐龙研究的世界中心,发现的恐龙种类全球第一,正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为 “制造” 恐龙提供了关键依据。周忠和院士预测,未来十年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会让化石 “说出更多秘密”,比如微观形态和化学信号。
或许百年后,我们在特殊保护区见到的 “恐龙”,不是 6600 万年前的原版,却是带着远古基因印记的新生命。正如徐星所说:“它可能不一样,但外形行为会很近似”。这场跨越亿万年的生命对话,正等着科技来续写答案。
你能想象恐龙复活后的世界
吗?评论区聊聊~
来源:三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