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和平使者》进入热播阶段,尽管外界对于这部剧集的质量褒贬不一,但是该系列的口碑不错,大家认可詹姆斯·古恩的创作方向,只不过大家对于细节方面的东西有些争议。《THR》的记者戴维斯谈论了这种舆论现象,超级英雄系列的舆论环境越变越健康,科幻片也有特殊的群体,对于
随着《和平使者》进入热播阶段,尽管外界对于这部剧集的质量褒贬不一,但是该系列的口碑不错,大家认可詹姆斯·古恩的创作方向,只不过大家对于细节方面的东西有些争议。《THR》的记者戴维斯谈论了这种舆论现象,超级英雄系列的舆论环境越变越健康,科幻片也有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作品的发展来说是好事。戴维斯认可《和平使者》的舆论风向,在这位记者看来,只有舆论风向良好的作品,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经典系列。而且戴维斯认可古恩来到DC影业的所作所为,这位总裁没有在新版《超人》的身上投入太多创造力,而是在《和平使者》的身上下功夫,如今看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传统英雄的可塑性不大,一旦与大家的想法有点出入,还会遭受非议,从而影响舆论方向。
然而全新的系列可以冒险,观众们对于大荧幕版本的《和平使者》没有思维定势,其舆论风向比较容易趋向于创新而不是保守。关于古恩对DC工作室的安排,不少人谈到了《小丑》,毕竟《二联精神病》在子啊各方面的数据都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然而这部经典之作想要发展下去,戴维斯提出了建议:《小丑》需要创作“第二空间”。在戴维斯看来,这个空间的故事在《小丑》首部系列已经讲完了,强行开发同一次元的内容,还不如创作“第二空间”来得保险。戴维斯的"第二空间"构想并非简单的平行宇宙设定,而是一次对角色本质的深度解构。
这个新空间应该保留亚瑟·弗莱克的核心悲剧性,但需要将其置于全新的叙事土壤中——或许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反乌托邦社会,算法统治下的人类情感荒漠;又或者回到维多利亚时代,让癫狂在工业革命的齿轮间绽放。关键在于打破观众对"小丑起源故事"的固有期待,让角色在截然不同的社会语境中重新经历异化与觉醒的过程。这种创作思路其实暗合了DC漫画的"多元宇宙"传统,但需要避免沦为单纯的世界观炫技。第二空间的小丑不应该只是换了戏服的模仿者,而应该成为首部曲中那个被社会碾碎的灵魂在另一个维度的回声。比如可以设计某个关键情节的"镜像转折"——如果首部曲中亚瑟是在地铁正当防卫后失控,那么第二空间中或许该让他成为暴力事件的无辜旁观者,却在舆论扭曲下被迫戴上小丑的面具。
华纳兄弟若采纳这个方案,将面临三重挑战:如何保持托德·菲利普斯导演的作者性风格,如何在解构超级英雄类型的同时不陷入文艺片的叙事陷阱,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突破自我而非重复奥斯卡获奖角色。但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当其他制片厂还在榨取IP剩余价值时,"第二空间"概念可能为超级英雄电影开辟出真正的艺术实验场。戴维斯的观点无疑揭示了当下超级英雄电影市场的微妙变化。在超级英雄题材逐渐陷入同质化困境的当下,《和平使者》的成功恰恰印证了"反套路"的潜力。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赢得舆论青睐,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打破了观众对DC宇宙的刻板期待——它不执着于塑造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反而以荒诞幽默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满身缺点的反英雄如何笨拙地追求救赎。这种"去神圣化"的叙事策略,恰好迎合了当代观众对真实感的渴求。既然戴维斯认可《和平使者》的舆论风向,值得注意的是,古恩的创作思路暗示着超级英雄电影正在经历一次范式转移。当传统英雄被困在"政治正确"与"商业安全区"的双重枷锁中时,《和平使者》这类作品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其成功经验表明:观众并非抗拒创新,而是厌倦了被过度包装的完美叙事。那些带着人性弱点的非典型英雄,往往更能引发共鸣——毕竟普通人的生活中,多的是踉踉跄跄的坚持,少有飞天遁地的完美拯救。
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这种创作风向的转变,或许预示着超级英雄电影将进入"后偶像时代"。当观众开始追捧有缺陷的反英雄,实际是在呼唤更丰富的叙事可能性。未来的DC宇宙若能延续这种敢于"破壁"的勇气,或许能在漫威构建的童话王国之外,开辟出一个更具现实质感的另类空间。毕竟,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安全牌的产物,而是敢于在创新与风险中寻找平衡的艺术结晶。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