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善良:迪士尼《阿拉丁》与色彩背后的历史与偏见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23:03 1

摘要:迪士尼《阿拉丁》一出,威尔·史密斯的“蓝精灵”造型立刻引爆网络。他的肤色蓝得耀眼——像《威利·旺卡》里被糖果染成蓝莓的女孩,又像《发展受阻》里想加入蓝人乐团的托比亚斯。问题来了:那个来自神灯的精灵,为什么要是蓝色的?

迪士尼《阿拉丁》一出,威尔·史密斯的“蓝精灵”造型立刻引爆网络。他的肤色蓝得耀眼——像《威利·旺卡》里被糖果染成蓝莓的女孩,又像《发展受阻》里想加入蓝人乐团的托比亚斯。问题来了:那个来自神灯的精灵,为什么要是蓝色的?

1992年动画版《阿拉丁》的监督动画师埃里克·戈德堡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他说,这是制作团队的色彩语言决定的:“红色和黑色是坏人的颜色,蓝色、青色、浅绿色是好人的颜色。”于是,罗宾·威廉姆斯配音的精灵必须是蓝的,好让观众一眼就知道他是“自己人”;相反,反派贾方在最后被变成红色的恶魔。

美术设计师理查德·范德·温德则补充说,蓝色的选择还来自中东文化传统。“波斯细密画和清真寺的瓷砖上,那些湛蓝色在阳光炙烤的沙漠中格外醒目,象征着水、天空、生命与希望。”在他看来,阿拉丁和他的伙伴的坚韧正体现在这种蓝色上。

范德·温德1989年进入迪士尼时,《小美人鱼》刚收尾,制片部门便让他着手为下一部作品做美术设定——当时还没有剧本。他开始查阅《一千零一夜》的原始故事、艺术图像和历史资料,希望找到人物与场景的灵感。

阿拉丁的故事出自《一千零一夜》,而“精灵”——在阿拉伯语中称为“Jinn”——贯穿于整个传说体系。它们在《古兰经》中被描述为“无烟之火所造”,是既有善念又可能为恶的超自然存在,远早于先知穆罕默德的时代。

然而,我们熟悉的“神灯精灵”形象,其实来自18世纪欧洲画家和译者的想象。法国学者安托万·加朗是第一个将《一千零一夜》译成欧洲语言的人,他也是把“阿拉丁的神灯”加入故事集的人。荷兰画家大卫·科斯特为加朗版本绘制了封面插图,精灵第一次以“巨大、衣衫褴褛的男人”形象出现。

18、19世纪的法国与英国插画家开始“欧化”精灵的面貌。正如研究者安妮·杜根指出的,早期绘本常把精灵画成希腊神、罗马神,甚至天使或吸血鬼——一种“异域却熟悉”的他者形象。但随着欧洲殖民扩张,这种“熟悉”逐渐变成带有种族偏见的刻板印象。学者马克·彼得森指出,精灵从阿拉伯民间传说中自由而危险的灵体,变成了被奴役、供人差遣的“礼物之神”。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插图中的精灵越来越像对中东与北非人民的漫画化模仿。英国画家爱德蒙·杜拉克笔下的精灵被赋予深肤色与钩鼻;爱尔兰画家雷内·布尔的1912年彩绘版更明显——他笔下的精灵皮肤漆黑,眼睛凸出、嘴唇厚、牙齿雪白。这种“种族化”的视觉语言逐渐固化了人们对精灵的印象。

进入20世纪,影视作品继承了这一殖民遗产。杜根认为,人们往往没意识到精灵形象背后的历史负担。“即便创作者并非有意,这种造型仍延续了殖民时期的观念。”不过,近几十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寻找更接近中东原典的“Jinn”形象——那种“任性、变幻、既能造福也能毁灭”的力量。

1992年动画版中,范德·温德最初也想参考这种“自然之灵”的设定,但导演希望罗宾·威廉姆斯的表演来主导角色。于是,动画里的精灵融合了威廉姆斯的疯狂即兴和漫画家阿尔·赫希菲尔德式的线条风格,既有夸张的肢体,也带着流动的能量。

如今的真人版《阿拉丁》则交给威尔·史密斯重新诠释。学者杜根认为,也许是时候让这位被殖民叙事塑形的精灵重新“出瓶”,拥有一种更自觉、去殖民化的面貌——一个根本不必是蓝色的精灵。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