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部表面上带有大量讽刺与戏谑的好莱坞喜剧背后,往往藏着一股近乎虔诚的制作精神。Apple TV+ 的影集《片厂风云》(The Studio)在横扫艾美奖后,其美术团队让人惊讶的不仅是笑料与演技,更是他们为一个虚构公司量身打造出一幢极具说服力、几近真的“弗兰克
© Apple TV+
在一部表面上带有大量讽刺与戏谑的好莱坞喜剧背后,往往藏着一股近乎虔诚的制作精神。Apple TV+ 的影集《片厂风云》(The Studio)在横扫艾美奖后,其美术团队让人惊讶的不仅是笑料与演技,更是他们为一个虚构公司量身打造出一幢极具说服力、几近真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风格建筑的工艺与设计逻辑。这座“像是真的”的建筑,把戏剧世界与建筑史之间的距离,拉得既亲密又充满敬意。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剧中虚构的“大陆制片厂”(Continental Studios)设定于 1920–30 年代,这是美国电影工业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型期,也是公共建筑与私人居所同时被现代主义语汇改写的年代。
为了让这座总部既符合年代感、又能在视觉上立刻指向“洛杉矶的赖特时期”,制作设计师 Julie Berghoff与美术指导 Brian Grego以及场景布置负责人 Claire Kaufman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当年法兰克·洛伊·莱特真的受命为一家电影公司设计总部,他会如何回应这个委托?”
将这个假设作为出发点,不是追求逐字复制,而是进行“历史想象”的创作——既忠实于原作的材料与工艺逻辑,也允许叙事性与片场使用性的变形。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在洛杉矶时期,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对“织物纹理水泥砖”(textile blocks)的实验具有决定性意义:他通过可重复的模数化混凝土块,把结构与表皮、装饰与建筑本体融为一体,形成既有织物般纹理又有结构性组合的“块体织构”。这一套体系在蜀葵之家(Hollyhock House)、恩尼斯住宅(Ennis House)等作品中被推至极致,成为洛杉矶现代建筑的独特印记。
制作团队显然深研了这些作品中块体的雕纹、拼缀与材料质感,意识到要让观众在第一眼就接受“这是赖特式”的建筑,关键在于那些看似琐碎却极具识别度的细节——模数化图案、接缝的呈现、混凝土的颗粒与光泽。
因此,团队最终选择以片厂英文名“Continental”的首字母“C”作为纹样灵感,设计出一套专属的水泥块图案,并批量生产了数千块“水泥砖”。这是一次兼具考古式研究与电影工厂式工程推进的混合实践:为迅速获得大量外观一致的构件,团队在工艺上采用了 CNC 切割、激光切割与泡沫模具铸造等现代技术,再统一喷涂灰泥以遮蔽工序差异并营造整体的历史感。
与此同时,他们还反复研究莱特当年在混凝土中掺入提亮或带光泽物料(例如记录中提到蜀葵之家混入的黄铜屑等做法),并用“喷灰未干时撒焊渣”的手法,重构出一种微妙的、带有岁月痕迹的光泽与颗粒感——这类细节让布景既能承受摄影机近景的检查,又能在远景中保有历史厚度。对此类复原手法的公开报道亦佐证了制作团队在材料质感上的细致追索。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建筑之外,赖特“包办内装”的传统同样被剧组遵循。场景布置由 Claire Kaufman 率队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并制造大量“赖特风格”的办公家具:桌椅、会议桌与收纳柜,不只是外形上的借用,而是在尺度、接合方式与材料的选择上,努力让家具成为“建筑构成语汇”的延伸。
因为莱特的整体主义思想强调建筑、内装、家具乃至装饰的统一,这一点在剧组希望传达的“公司文化”与影像叙事中,起到了重要的符号化作用:一间办公室的家具与墙体同样在叙事上透露该公司曾经的辉煌与当权者的审美选题。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 Apple TV+
或许最有趣的悖论在于:这是一部带有讽刺好莱坞意向的剧作,剧中人物与机构常常自嘲,而这些嘲讽恰恰要求制作方在“被讽刺对象”上拥有深刻理解。正如 Brian Grego 所言,若要真正调侃一个体系,首先必须证明对它的透彻理解。
因此,团队把“精益求精的工艺”视为喜剧成立的前提:可信的物质世界为讽刺提供了契机,使得笑料不仅停留在台词层面,也渗透进场景每一处被光影揉搓过的表面。这种以尊重与技艺回击讽刺的做法,既是对工匠精神的致敬,也可视为对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本人不断试验与材料话语的现代回应。
《片厂风云》(The Studio)通过对建筑与物质细部的严谨处理,把一个戏仿式的好莱坞故事,提升为一场对建筑史与工艺精神的公开致敬。影视布景并非纯粹的艺术赝品,而可以成为对建筑传统的再阐释平台——在那里,历史被解读、被重构,也被重新赋予了可触可感的叙事能量。
© Apple TV+
本文编辑:wiku
如有纰漏,欢迎指正
图片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橘子味的小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