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你尖叫的电影,没有大场面,没有反转,连配乐都像清晨六点的昆明,轻得怕惊醒睡在窗台上的猫。
《翠湖》没爆,但比爆更让人心里一颤。
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你尖叫的电影,没有大场面,没有反转,连配乐都像清晨六点的昆明,轻得怕惊醒睡在窗台上的猫。
可你看完,会不自觉地在地铁里多坐两站——不是迷路,是舍不得下车。
没人想到,一部全靠昆明老街巷、翠湖边的晨练老人、晾在竹竿上的旧衣服撑起来的片子,能在东京拿奖,在洛迦诺入围,香港电影节被观众打出9.3分。
更没人料到,片子里那个总在茶馆门口扫落叶的邻居,真就是住了三十年的老住户,连台词都没背,说的都是他这辈子见过的下雨天、离婚的夫妻、突然搬走的卖豆浆的姑娘。
导演卞灼不玩技巧,也不讲大道理。
他只是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一个老太太每天准时去湖边喂鸭子,哪怕鸭子早被物业赶走了;一对中年夫妻,十年没说过一句话,却在同一个时间点,悄悄给对方的保温杯里多倒了一勺蜂蜜。
这些事,谁会在意?
可电影记住了。
它不煽情,但你忍不住眼眶发热。
不是因为剧情多惨,而是因为太真实了。
真实到你想起自己老家阳台上那盆快枯死的绿萝,想起母亲总在你出差前塞进包里的那袋腊肉,想起父亲从不说“想你”,却每天准时在朋友圈点赞你发的风景照。
现在,这片子要进全国艺术院线了,春节档,不冲票房,只等那些愿意花两小时,坐在黑暗里,看看自己影子的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制片人关南干脆成立了“翠湖影业”,专门找云南的年轻人拍片子。
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让那些没人听的方言、没人拍的街角、没人记得的旧事,有人愿意用镜头留住。
有人问,这年头,谁还看这种慢得像老式收音机的电影?
可你想想,我们刷了那么多短视频,记住了几个名字?
而《翠湖》里那个没名字的扫地老人,你却记得他扫落叶时,总把边角的枯叶轻轻拢成一小堆,像在给谁盖被子。
它没改变世界,但它悄悄缝上了我们心里的一道口子。
北大要开研讨会了,高校也把它列进教材。
可最动人的,是豆瓣上一条匿名评论:“我看完,回了趟老家,陪我妈坐了一下午,没说话,就听她讲她小时候怎么在翠湖边上偷摘荷花。
”
电影不是用来让你点赞的,是让你回家的。
它不吵,不闹,不喊口号,只是安静地告诉你:那些你以为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其实一直住在你心里,等着你回头看看。
来源:大大的大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