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战》:以影像为镜照见民族脊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04:00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单位出品的纪录片《正义之战》系统梳理14年中国抗战历程,全面呈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兼具史料价值、国际视野与时代意义。

作者:赵 捷(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单位出品的纪录片《正义之战》系统梳理14年中国抗战历程,全面呈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兼具史料价值、国际视野与时代意义。

军事是抗战故事的叙事核心元素之一,《正义之战》以精良的视听语言再现多场关键战役。比如,在平型关伏击战中,八路军第115师血战老爷庙;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三破日军总攻;1937年,“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这些历史瞬间通过色彩还原与音效烘托,化为鲜活的民族记忆。

编导还聚焦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将其作为抗战史诗的重要篇章予以呈现。在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将领的带领下,这支孤悬敌后的部队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战斗,以极其惨烈的牺牲,推迟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救亡信念。借助珍贵史料与现代视觉的重构,这段曾被风雪掩埋的历史重新焕发出灼灼光芒。

由于所述战争历史年代久远,容易与观众产生隔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片试图用细节营造跨越时空的“在场感”。比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含泪的讲述、重庆大轰炸中凄厉的警报等片段,让宏大的历史叙事从课本走入心灵,转化为每位观众的情感认同,深刻唤醒了他们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与前线烽火相呼应的是,一场凝聚人心、重塑精神的文化经济战斗在后方蓬勃展开。纪录片聚焦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大生产运动,讲述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激励袁牧之、陈波儿等文艺工作者以影像书写救亡史诗的故事。南泥湾的开垦、减租减息的推行,不仅是抗战胜利的物质保障,更凝结为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纪录片由此从军事一隅拓展到思想文化、经济建设等更广阔的领域,全景勾勒出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的历史脉动。

编导还将视角投向思想理论的深层建构,彰显理论智慧对历史进程的引领作用。该片对《论持久战》进行的立体阐释即是明证。镜头不仅再现了毛泽东于延安窑洞中挥笔书写的场景,更以生动的影像化语言,清晰地展现其如何有力驳斥“亡国论”与“速胜论”,并系统阐释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的科学预见。这一内容深刻彰显了科学理论在指引抗战方向、凝聚民族信念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纪录片进一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进行了当代解读。作品以贯通中西的史观,重构14年抗战的历史经纬:从九一八事变的烽烟骤起到日本签署投降书的定格时刻,从东北雪原抗联将士的孤绝坚守到缅甸丛林中中国远征军的异域征途。该片首次披露苏联援华影像、“飞虎队”飞行实况及七三一部队罪证等珍贵史料。中国抗日战争牵制打击了日本陆军的主力精锐兵团,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此,作品雄辩地证明:中国的抗战既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正义之战。这种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叙事建构,使《正义之战》超越了一般历史文献的记述功能,在思想深度与文明高度上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它告诉人们: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团结、坚忍与信念的胜利。今天,这种精神仍是我们迈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