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上映三天累计票房仅419万元,预测总票房难以突破1000万元。
黄晓明的《阳光俱乐部》为何票房惨淡?是观众抛弃了明星,还是明星跟不上时代?
2025年10月25日,黄晓明主演的电影《阳光俱乐部》正式上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上映三天累计票房仅419万元,预测总票房难以突破1000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数字与同期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世界计划:无法歌唱的初音未来》(首日票房1318万元)形成鲜明对比。黄晓明为角色增重30斤,深入特殊群体体验生活,并凭借此片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宣传期间,他动员半个娱乐圈助阵,但观众反馈却呈现“剧情空洞”“节奏拖沓”等负面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讲述心智停留在孩童阶段的中年男子吴优(黄晓明饰)试图用“快乐疗法”帮助患癌母亲的故事。导演魏书钧曾因《河边的错误》获赞誉,但此次作品被指叙事松散,喜剧与煽情场景衔接生硬。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晓明近年主演的《最后的真相》(票房5400万)、《戴假发的人》(票房400万)连续失利,此次新片惨淡再次引发对其市场号召力的质疑。
黄晓明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影视行业从“明星中心”向“内容为王”转型的缩影。当努力无法兑换市场认可,说明旧有规则正在崩塌。
明星光环的失效
黄晓明曾凭借《烈火英雄》斩获16亿票房,但近三年六部作品连续遇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众不再为“增肥30斤”的营销买单,反而质疑其表演“形似神不似”。对比同导演的《河边的错误》(朱一龙主演,票房3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见问题不在题材本身,而在于观众对黄晓明“霸道总裁”标签的审美疲劳。他的公众形象被综艺梗(如“我要我觉得”)和恋情八卦稀释,演员的严肃性逐渐消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价值的崛起
当下爆款电影如《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均以社会议题共鸣和强剧本取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阳光俱乐部》试图用文艺片手法探讨现实,但“用快乐治癌症”的设定被批脱离大众痛点。观众需要的是共情而非说教,是真实而非悬浮。黄晓明的“冲奖式表演”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折射出评奖体系与大众审美的割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业生态的重构
资本对明星号召力的信任动摇,黄晓明多部作品遭遇撤档或改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流媒体时代,观众选择更理性,短视频平台的话题发酵(如《孤注一掷》的“诈骗工厂”片段)比明星站台更有效。黄晓明若不能从“流量依赖”转向“内容深耕”,恐难逃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晓明的案例警示行业:明星时代落幕,专业主义正在回归。演员的价值不再取决于曝光度或奖项数量,而是能否用真诚创作连接大众情感。
当观众用票房投票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明星,而是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你认为明星还有票房号召力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本文由「纸上谈兵」原创发布,
看透热闹背后的门道,做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