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十天,票房687万,排片不到4%,上座率比影院保洁阿姨还低。
黄晓明这次真翻车了。
不是演技不行,是没人看。
上映十天,票房687万,排片不到4%,上座率比影院保洁阿姨还低。
你敢信?
这可是当年《烈火英雄》能靠一个人撑起整个档期的黄晓明。
他演了个收废品的中年男人,不帅、不装、不喊口号,连台词都像从嘴里挤出来的。
观众进影院前刷着预告片,以为是《我不是药神》那种带笑带泪的现实主义,结果一坐下来,发现是慢得能数清天花板裂缝的文艺片。
宣传说喜剧,实际是沉默的苦。
这哪是选片,简直是给观众挖了个预期陷阱。
金鸡奖提名的时候,多少人觉得他该拿奖了?
结果呢?
奖给了《封神》里那个愣头青于适。
业内人私下说,不是黄晓明演得不好,是这片子没人看,评委心里也慌——给一部连票都卖不出去的片子颁奖,等于告诉市场:别拍了,没人要。
这事儿怪他吗?
真不怪。
他这几年选的片子,哪部不是冲着突破去的?
《最后的真相》5000万,算不错了;《阳光俱乐部》直接跌到千万以下。
可问题不在他,是整个文艺片市场,已经没人愿意为“好电影”买单了。
你拍得再真实,再克制,再有烟火气,观众只想看爽的、燃的、能发朋友圈的。
谁还愿意花两小时,听一个收废品的爸爸,一句一句地讲他和女儿的冷战?
更扎心的是,这不是个例。2023年,所有文艺片都在死。
《宇宙探索编辑部》算异数,但那是靠短视频裂变硬拉出来的流量。
其他片子,要么锁在电影节里自嗨,要么院线排片像施舍。
老牌演员的票房号召力,早就被算法和流量打碎了。
你再红,也抵不过一个短视频爆款。
有人劝他:“别折腾了,演点商业片吧。
”可他偏不。
不是不懂市场,是太懂了——他知道,再不拍这种片子,以后连拍这种片子的机会都没了。
可问题是,当观众连“看不懂”都懒得解释,只用脚投票的时候,谁还在乎你演得多真?
这不是黄晓明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电影圈的失语。
我们一边骂国产片没深度,一边把最认真的作品挤到角落里吃灰。
我们一边喊着要支持国产,一边刷着短视频,顺手就把影院的票退了。
电影不是慈善事业,但也不是纯生意。
它得有人愿意坐下来,花两小时,安静地看一个不那么“好看”的故事。
可现在,连这点耐心,都成了奢侈品。
黄晓明还在拍。
可电影院的灯,快灭了。
来源:博学多才的阳光4AaY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