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的夜晚,纪录片《戎装照》在山东卫视首播,一张张黑白老照片,用真实的面孔、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泪光,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2025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的夜晚,纪录片《戎装照》在山东卫视首播,一张张黑白老照片,用真实的面孔、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泪光,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作品,以94岁的战地记者胡明拍摄的3000多张戎装照为主线,摄制组用9000公里的寻访之路,串起了一段段被时光尘封的青春与忠诚,成为70多年后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戎装照》的成功,在于它读懂了历史传播的密码:伟大从来不只存在于宏大叙事中,而藏在具体的生命细节里。当老照片里的青涩面庞与当下布满皱纹的脸庞在屏幕上叠映,当老兵们平静讲述的往事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振,抗美援朝精神便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传递。正如社交媒体上网友的留言:“以前课本里‘最可爱的人’是概念,现在他们是会哭、会笑、会思念的长辈。”
纪录片摄制组跨越9000多公里,足迹遍布26个城市,寻访了36位原志愿军33师老战士——年龄最小的88岁,最大的103岁。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寻访,有的老人遭遇着病痛,有的老人已经离世,过程中常伴着不舍、心痛与遗憾。
纪录片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对真实细节的精准捕捉。摄制组的寻访之路充满艰辛,收获无数感动。93岁的梁为樑虽听力模糊,却在听到战友胡明的名字时瞬间眼里有神,反复确认“他还在吗”。97岁的老兵岑德标腿上仍嵌着当年的弹片,拍摄时却始终保持军人的挺拔坐姿。101岁的马宝龙行军礼时,礼仪规范丝毫不减当年。老照片中年轻战士的身影与当下老人的影像叠映交错,耳畔同步响起老兵的口述回忆,历史场景变得可感可触。这种表现手法无需刻意煽情,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越是敌人多,越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人在阵地在,一定要把敌人消灭”,93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龚仁孝曾一人对敌一排,他细心呵护一等功证书,低调地称之为“小小的荣誉”。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对比,直击人心。
纪录片结尾,胡明隔着屏幕与失散多年的老战友“云相聚”,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镜头行军礼的瞬间,跨越七十余年的时光,让家国情怀有了最具象的表达。
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戎装照》的制作团队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老兵都是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这些照片,曾经是军人的身份证明、家人的念想,如今已成为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从战地镜头到荧屏光影,从一代人的心愿到一代人的记忆,纪录片《戎装照》不只是在追溯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
英雄从未远去。胡明老人至今仍带着深深的遗憾:“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啊!”他原本为全师每名官兵都拍一张照片的计划因为战事升级被迫搁置。七十多年过去了,那份未竟的使命感和对战友的牵挂,一直萦绕在胡明心头。
而今,纪录片团队替他继续寻找,让这些古稀老兵的身影和故事,不被时间的长河淹没。
地评线
闪电新闻新闻评论专栏阅读量:4143
来源:山东网信办代录
